近段时间以来,我反复提醒跟我学习的小伙伴,当你看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努力联想一番,看看还有没有与此类似的知识点,如果有的话,努力将它们联系在一起。
因为,从小到大的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个出题规律,考试就是愿意考察类似的知识点。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各种选择题,你几乎很难找到四个选项天差地别的题目,你抓耳挠腮,你焦灼万分,你无法分辨,因为,那四个选项真的太像、太像了。
事实上,这就有点像是,当我们习得一个认知后,就是要花费一番功夫好好想想,然后自问,“此认知还能用在哪里呢?”
就拿说话和写字来说吧,如果你能遵循先抽象再具象,进而再具象的逻辑原则,那你的听众,你的读者,在理解你传递出的内容的时候,就会轻松很多。比如,你说你的实践能力很强,嗯,很抽象,进一步追问自己,“如何才能体现自己的实践能力强呢?”接下来,你说你报名学习了一个“编程课”,当别人还在一点一点阅读文字的时候,你却已经在电脑上啪嗒啪嗒的敲出了一行行的代码了。你还说你报名学习了一个“写作课”,当别人还在认真听课,并且完了老师的布置的作业时,你却已然听完了课,也完成了作业,甚至还写出了一篇篇文章。
然后呢?还是要思考一番,此种先抽象,再具象,再再具象的方法,还能用在哪儿呢?
一直以来,我苦恼于一个问题而不知该如何解决,为什么明明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我还是紧张不起来呢?心里还是想着,哎呀,没事,先玩一会手机再说,等会再忙正事,或是,先和朋友胡乱侃侃再说,等会再忙正事。此外,还有诸如,自己明明知道做什么是对的,却还是不能将其严格的执行下来。反正,在那个过程中,总是会被各种琐事所累。
令我没想到的是,具体,再具体的方法居然也能帮我解决心中的困惑,这真的有点“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
我知道,有些事真的不能怪我,因为,面对着未来,我能看到的只能是一个模糊的,抽象的,缥缈的影像,既然如此,我自然不会按部就班的该干嘛就干嘛。而与此相对,眼前的手机,马上就可以让我得到感官的刺激,朋友的互动,马上就可以让我得到沟通的快感。这当下的具体的一幕幕,任谁也无法抵抗,而那些牛人,大概就是挣扎着一步步客服了此种本能吧。
于是,我就思考了,既然未来是虚无的,抽象的,那我何不将其具体一点,再具体一点呢?如果,我能将未来拉倒我的眼前,让我实实在在的看到它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那岂不美哉。
就拿写作来说,虽然这条路的确很难很难,难到即便对于每天写每天写的我来说,也常常陷入迷茫,我常常自问,“都写了这么久了,还是没多少长进,到底要不要继续下去呢?”此外,以往那种每每写完一篇文章后,随即带来的满足感的程度,也日渐减弱。
然而,我终归还是要继续下去,因为,曾经的我没有方法论可言,而如今,我的方法是,将未来具体化。
众所周知有个10000小时定律,即你在一件事上持续投入了10000个小时,那么即便你成不了大师,也会成为专家。既然如此,若是我每天花费两小时在写作上,大约十二年以后,我就可以达到10000小时了,而后就可以在此领域小有成就了。区区十二年而已嘛,我也才仅仅45岁而已嘛,回想我来到重庆都已经有九年了,这九年真真是眨眼之间,那再过十二年又何妨呢?
再具体一点,到了那时,我的时间完全由我自己掌控了,到了那时,每天,我就上午拿来阅读,下午拿来写作和健身,晚上陪家人聊聊天,周末与朋友谈天说地,畅谈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