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幼儿园里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小朋友刚吃过早餐,园长就通知我们,卫生院的医生过来了,请组织好小朋友下到一楼去体检。
哎呀,忙起来,都快把小朋友要体检的事情忘记了。早在前两个星期,我们就已经填写好了小朋友的体检信息表,然后说,要过来的卫生院医生们又说推迟了,具体的体检时间待定,我们也就不管它了。
今天早上突然通知要体检了,我让小朋友们赶紧排队去上厕所,另一个老师手忙脚乱地翻找体检信息表。
等小朋友们坐好来,另一个老师说:“小朋友们,等一下老师带你们下去一楼体检,医生要取一点小朋友们的血,小朋友们都是老师最棒的小朋友,一定不会哭的,对不对?”
小朋友们:“对!”
老师拿起复印的儿童视力表,说:“小眼睛看这里,我们来认一认这些物品……等回医生指到哪个,我们小朋友就大声告诉医生哦。”
等我们培训完小朋友,组织下到一楼,其他班的小朋友都已经体检了一大半了。
我以为我们小朋友们怎么的,都会有几个会哭的,因为用针扎手指,很痛的。(可能我本人比较怕打针,放大的痛感。)出乎我意料,居然没有一个哭的,就连红眼眶的都没有,反倒是大班的小朋友哭了三个。看来小朋友还是比较信守承诺的,都想做一个老师最棒的小朋友。
事情总会在不经意的环节发生的意料之外的情况。
在测视力的时候,多数的小朋友回答都是像只蚊蝇嘤嘤嘤的,扭扭捏捏地站着,像是随时准备逃跑的样子。站在他旁边的我,都听不到,更别说坐在五米外的医生了。有两个小朋友,平时在教室里是话痨的,让他说出医生指着的物品,他就定定地站着,怎么哄都不开口,最后没能检测成功。
三十个小朋友中就得一个小朋友,在检测视力时,敢大声说出来的。这个概率太小了,三十分之一。为什么这些小朋友面对陌生人这么胆怯呢?让我来猜一猜。
一
人自身对陌生事物的天生恐惧感。
我们只有在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面前,才会觉得安全,感觉自己不会受到外界的伤害时,我们才会有勇气去探索,去放任那个真实的自我。
小朋友们的生活经验不足,接触面窄,面对从来没有见过的陌生人,自然不敢说话,即使有熟悉的老师陪着,是在熟悉的幼儿园里,也无法克服心里的恐惧感,开口说话。
二
来自家庭的管束。
养大一个孩子不容易,人贩子的头上又没有贴着——我是人贩子,的字条,家长们无从分辨谁是不是人贩子,只好一刀切,教育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陌生人的东西,不要跟陌生人走。
哎,要是天下没有人贩子就好了。
长久灌输这样的思想,孩子自然对陌生人敬而远之,视陌生人如洪水猛兽了
其次,家长们害怕孩子会受伤害,在生活中,总会要求孩子不要这样,不要那样。本来孩子的好奇心就强,故而家长对孩子的管束中肯定会有很多的不要、不可以、不能……孩子的小小世界中充斥着满满的否定,感觉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了。
等真正需要孩子去勇敢的时候,被长期压迫的他们,哪里还有勇气?
这时的家长,总会责怪孩子胆小如鼠,问个人都不会问。
可悲可叹!
三
自卑心理。
可能人的一生都无法摆脱心中那个自卑的小人儿。
孩子小,他们经验不足,更害怕出错,出错会带来很多不好的结果——同伴们的嘲笑,大人的讨厌,自己的愧疚。(平时,小朋友回答问题出错时或不是故意犯错了,有其他人嘲笑,我都会维护出错的小朋友,让他们不至于产生自卑感。)
人都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但是一个犯错的人是不配拥有这些的,如果大声说出来,错了,别人就会嘲笑了。在大声说出来和闭口不言之间,两相权衡,还是后者安全些。
以上原因纯属我主观臆断,到底是不是这样,无从知道。
自小胆怯,好与不好,如要改变这种现象,那得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才可能有效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