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在跟朋友同事交流关于工作生活中要不要有明确目标这回事。
我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给自己的工作、生活设定明确目标的,而且他们也有自己坚持的逻辑。有没有目标,在我看来会造成巨大的差别。所以我就尝试来分析分析,说说我的观点。
我一个朋友说,不会给自己设定明确目标,做事纯凭感觉,因为变化太快,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凭感觉有个好处,就是直觉很多时候会是对的。对他来说,做得(或者过得)开心不开心、有没有成长最重要。如果一份工作做得不开心或者觉得没成长,那就是该考虑离开的时候。
话说首先我觉得这可能是两个概念。做得开不开心,评判标准是什么。有的人开不开心的标准是有没有成长,有的人开不开心的标准是钱够不够多,有的人做什么工作都不开心……所以这个其实蛮难去做判断的。并且,我觉得开不开心很多时候其实取决于自己的心态,自己心态好,再辛苦的工作都可以做得开心……所以这个作为评判标准不是太好。
为了便于比较,我就姑且认为,朋友最看重的是开不开心,开不开心的判断标准是有没有成长。如果没成长,那就是需要调整的时候,至于明确的目标,不需要,因为变化太快没有意义。
听下来我觉得这是个挺好的心态。如果只是追求成长,不在意达成什么具体目标,倒是会让心态很平和,可以关注自己学到了什么、历练了什么。
但是我觉得在朋友身上似乎没看到这种思路的好处。他原来在一个大公司,在一个岗位上做到了一定的职级,因为觉得学不到东西了,不开心,就离开了这个公司。但是下一步,却是到了一家新公司,做职级很低的事情。
我觉得挺浪费的。为什么不在原有的职级上追求更高层面的工作、或者追求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工作呢?
他觉得无所谓,反正只要能学到新东西、自己觉得开心就好。
但是我看到他在新公司做了一段时间也变得不开心,因为有落差感了。
我的想法是,如果在成长这个追求之上,有一个更明确聚焦的目标,是不是会让自己更开心点呢?
什么意思?就是说,追求成长最好也有个相对明确的领域。如果在同一时期内,在什么方面都追求成长,那自己的精力分散,会让自己看不到成长,反倒产生自我怀疑,容易放弃。
另外,明确目标,是一个牵引线,有这个目标,自己更容易去分析判断离这个目标的差距,从而可以以始为终地规划路线。
有一种坏情况是这样的,就是只关注目标的达到情况。这样也不好。这样就会让人变得功利,如果没达到目标,也会让自己损失信心,容易放弃。
我个人认为最好的模式或许是,短期关注成长,长期关注目标。看长期的时候,要让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是要在哪个或者哪几个领域做足积累、做到足够好。而在短期,则更多关注自己在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从而更收获信心,可以不断进步。
这样也可以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反正不追求短期的速度如何,慢就是快。慢慢做就好。但是不允许自己轻易放弃,选择一个领域,就要在一个领域做到足够好的程度。自己在每天的努力中,也知道自己是为了一个长期的、有意义的目标在努力,充满意义感,也就更容易充满动力。这样不是挺好么。
当然,我也会怀疑自己上面说的是不是错的。没准,朋友的那种模式,在更高的视角来看,是种更好的办法呢?我觉得或许某日,我会想得更清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