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一假期后的第一天上课,我担心孩子们不能马上进入状态,于是我昨晚提前在微信群里发布信息。预告果然有效,孩子们早早就来到学校,值日班长已经提前打开电脑,带同学们布置板面,这使我颇感欣慰。今天我们学习的主题是《三月晦日偶题》,主播是张雪梅老师。
春去夏至之我感《三月晦日偶题》
宋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
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
夏木阴阴正可人。
在学习这首诗时,张雪梅老师首先带孩子们认识作者,理解题目中的“晦”字,这涉及到一个文学常识,就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三月晦日”就是农历三月的最后一天。“偶”即偶然,也就是说这首诗不是有意而为,而是诗人灵感突然一来而写的。“题”就是写,作的意思。
春去夏至之我感 春去夏至之我感 春去夏至之我感 春去夏至之我感然后带孩子们逐句理解诗意,“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界运行的恒古不变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想让春天离去。这样写出了人们对春天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许是诗人感叹时光的飞逝吧。一眨眼,姹紫嫣红的春天就过去了,迎来了绿树成荫的夏天。对于春天的逝去,本应该是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诗人能顺其自然,豁达通变。
学习这首诗和上节课所学的古诗相比较而言,简单多了,既没有过多的生僻字,也没有难以理解的诗句。重点是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心境。季节交替,周而复始,春天有春天令人留恋的地方,夏天也有夏天使人 合意的所在;人生也是处在不断地转换之中,好的可以变坏,祸福相倚。因此,当你失去了什么时,不要过分抱憾,要正视现实,知足常乐。顺境有顺境的快乐,逆境何尝不可磨炼人,使人步入顺境。通过这诗,我们充分理解到诗人宽广的胸怀,能顺其自然,豁达通变。并从中得到勉励。面对人生的乐观、豪放、豁达,让孩子们从中得到共勉。
春去夏至之我感 春去夏至之我感 春去夏至之我感 春去夏至之我感 春去夏至之我感 春去夏至之我感 春去夏至之我感 春去夏至之我感 春去夏至之我感 春去夏至之我感 春去夏至之我感 春去夏至之我感 春去夏至之我感 春去夏至之我感 春去夏至之我感 春去夏至之我感 春去夏至之我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