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定有朋友认识这个有一股子日本浪人风范的人物,没错,正是太宰治,日本战后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齐名的无赖派作家。此“无赖”非彼“无赖”,不是写《肉蒲团》续作,而是这一流派以一种病态自虐的笔触描绘日本当时虚无混乱的社会。太宰治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但这个人真正有名的地方是他曾经多次自杀,最后在39岁的生日那天终于如愿死成。
他的作品透着一种迷惘颓废的味道,不断地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却愈陷愈深难以得到解脱。笔者也正是处于人生最迷茫的阶段,对未来感到恐慌,对过去感到罪恶,对现在感到无所适从。身负七原罪之中的“傲慢”却又“惫懒”,心中有一种压抑不吐为快,故而希望能把自己心中所想用文字记录下来,此即为开始的缘由。
人丑就要多读书,这句话经常被人拿出来调侃。但读书却又是一件很苦的事情,“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自有黄金屋”此等境界当然人人都希望能够达到,估摸着所有人希望自己从朋友口中得到的评价都是“博览群书”、强闻博识”。事实上真正的阅读是伴随着思考的,甚至带有些许强迫自己的意味。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就藏在密密麻麻的文字里,非得慢慢地挪动视线、慢慢地消化才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网络小说那种快餐文化不算读书,那只是一种精神吗啡麻痹饱受现实打击的神经用的。“马云如是说”、“马化腾成功学”、“如何一个月成为百万富翁”这种引人幻想的浅薄东西也不能说是书籍,笔者理解的书籍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作者绞尽脑汁一点一点想出来的作品,是有闪闪发光的东西在其中的。那种浮躁的、写手们一个小时可以码出上万字、取个好听的名字一个星期以内寄到出版社的东西,又怎么能幻想着让读者在某个下午细细品茗拜读呢?
笔者在持续更文时会间或谈到对读过的一些书籍的感悟,当然也会把书中的新颖观点以自己的语言提取出来。如果朋友们还没有拜读过接下来将提到的作品,那么把笔者的文章当成是书目一个导言再合适不过了。
笔者读过的书籍很多都与互联网有关,当下互联网如海浪冲沙般在不断地冲击着传统行业,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历史悠久的宗教甚至都能用互联网思维来解读。新浪代表的粉丝文化与明星效应,与不同的宗教对自己真神的极端信奉和把异教徒的信仰视为邪教何其相似。甚至宗教的教义思想也通过了网络上网站或视频等新媒体传播,近代以来科学与宗教的对立局势终是以宗教的妥协告终,甚至不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宗教的进一步都举步维艰。
坦白说笔者是彻底的拜互联网论者,故而所阐述的很多东西都是围绕着个人理解的互联网思维展开。每个人理解的互联网都不尽相同,它充满着太多奇迹和疑问,笔者仅提供自己的思路供朋友们参考。
拥抱互联网,就等同于跟紧了科技的步伐,也就等同于把握住了未来。去年杭州乌镇举行的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搜狐的boss张朝阳提出了对未来的一个大胆预测“我们这一代人说不定可以实现永生”。不可能把这句话当成是某个精神病患者大放厥词,毕竟张朝阳先生是中国互联网企业中声名显赫的巨头之一,他能说出这样的话肯定是有理由的。科技杂志刊上层出不穷的报告让人对未来充满希望,虽然也有人认为互联网带来的消极影响多于积极的一面,可信度暂且不去评估,但这已是时代的巨浪无法逆转,每个人、每个企业正处于浪潮之巅,不去拥抱大环境就等于自甘被淘汰,所以笔者才能在街上看见那么多耄耋之年的老头老太,戴着老花镜拿着智能手机在屏幕上又划又戳。
互联网的核心观点之一有资源共享,那么我们能不能对未来做出这样一个猜想呢,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所有人心中所想再不是秘密,而是能被所有人获知。换句话说整个人类都是心灵相通的,和《三体》的作者刘慈欣笔下描写出的场面一样,没有隐私没有隔阂,那样的社会是不是更加符合我党早在几十年前提出的社会主义终极理想阶段呢。笔者个人,是希望看到这一时刻到来的。
老实说笔者是个多愁善感的少年,也正因为如此曾经被女朋友甩过。这是一篇笔者以前发在自己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文章 ,现在再看过来百感交集。笔者会更多地写一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但肯定与互联网有关,笔者也喜欢罗胖的风格和“罗辑思维”节目),希望能与朋友们更多地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