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了,我累了,我好了,我走了
电影摆渡人,下午闲着没事看完了,分了三四部分。
从感性角度来说,这部电影不得不说在演员表演的情绪上都淋漓尽致。小玉对马力的喜欢️️,都用九洞高尔夫声嘶力竭地喝出来;管春对毛毛的喜欢,都用红肿的香肠嘴吃出来;作为摆渡人的陈末,也在摆渡他人的过程中慢慢回忆起扎根在自己心中的往事,即便只是片段式的闪回了他与何木子的相遇,相识,相知,到最后的一起等天明,看日出。这也足以印证陈末的淋漓尽致。似乎电影总是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江湖义气表达出来。那些为兄弟拼命,为姐们雪恨让现实中的人看得好不痛快。也唯有电影才能让人从虚拟世界中体验一把大快人心,借电影抒发一下心中感慨,就算自己做不了,看看你们将那些想做的,想说的一股脑儿全干了,那叫一个酣畅淋漓啊。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这部片子不得不被人吐槽烂死了。虽说有王家卫这个监制来掌控全局,电影的确有了那么点儿王家卫电影的风格,但不得不说整部电影从整体上来讲还是很烂,简而言之就是所谓的商业电影。除了倚靠张嘉佳的书里的故事炒热度,电影里的经典歌曲可谓不少啊,但都用的恰如其分吗?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强加硬凑,蹭热度。炫酷的车技,摇晃的镜头,灯红酒绿的酒吧,这些就是这部电影里王家卫的风格吗?我看不见得。剧本虽是按照张嘉佳的书改编的,故事情节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基础,但是不得不说,有些文字改编成影视作品剧本还是要经过锤炼打磨的,必须要经得起推敲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剧本。一味地将书里的文字不分情况的硬生生拍摄为画面,还是欠缺了些许原著党们要的那种原滋原味……
换而言之,从理性的角度讲可能会有点不合时宜,但是这种电影的口味又正是当下电影观众的一种精神层次上的需求,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喜欢看张嘉佳的原著了,这说明这个类型的电影是有一定的电影市场的。
然而这也从一方面验证了刚刚说的这是一部典型的商业电影,或者说是导演想拍出这种情怀的电影,不然也不会请出王家卫,却在一不小心用力过度后导致了电影的商业化吧。
两点:电影情怀使用过度导致商业化,导演对情怀意图和商业意图两者的偏重探究不明;电影的确满足和符合一定的观众口味与情怀,上升来说就是顺应电影市场潮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