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子真面目

老子真面目

作者: 三圣阳明文化书院 | 来源:发表于2021-10-01 01:13 被阅读0次

如果我们在阅读《道德经》的时候,能尝试放弃自己的身份、意见,放弃一切有为的念头,只保留一颗最纯粹的心,那么我们会发现,老子其实是很难定义的。

他多数时候都处于静默状态,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一个冷眼的旁观者,他观察着自己内在的点点波动,也旁观着世人让自己不快乐的种种花招。

在《道德经》第二十章,他说:“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是的,真实的老子,就是这样一个“怪老头”。

那这个“怪老头”成天都干些什么呢?

学者们可能会告诉你,老子作为东周的守藏史,除了管理图书,就是负责回答达官显贵们的各种问题。

但《道德经》第十五章,却提供了不一样的说法: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这章第一句话就是“古之善为士者”,这个“士”可以换成“道”。老子说善于为道的人“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所以,“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注意,这是老子在借“古之善为士者”的名义,设法定义自己,使我们得以一窥得道者的真面目。

然后,从“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开始,全都在描写老子本人最平常的状态。

这一连串的“兮”,老子到底在表达什么?很少有人说到点子上。

其实,这是老子描写内在闪现不同念头时,自己微妙的心理状态。

老子知道,人需要关注的只是自己的念头。念头是一切痛苦的源头,也是进入当下的唯一障碍,所以要时刻用智慧观照,使自己超越头脑,进入“虚极静笃”的无念状态。

这一章还有句大家很熟悉的名言,叫“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比如:一杯浑浊的水,只要静置不动,很快它就变得澄清了。再不动,水里面还会出现生命,一片生机勃勃。

这讲什么?这讲的是智慧观照内在。只要你静下来了,杂念会自行消失,一旦进入无念状态,生命的活力就会展现出来。

现在全世界可能有几十亿人在练习冥想,那什么叫“冥想”?冥者,灭也。灭掉想法,也就是无念嘛!冥想的过程,就是“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嘛!

只有无念,才能无为,无为才能守住本真,守住本真,才能无不为。

《道德经》五千言,都在教人们,其中当然也包括侯王,怎样观照和安顿好自己的念头,怎样面对每一个现实的问题,而绝不允许念头来捣乱。这样,每个人才能安住于当下,没有过度的欲望,天下才能真正太平。

《道德经》为什么总给人感觉在说反话,所谓“正言若反”,就是要破除你顽固的念头,即执念。这就是老子之道。

相关文章

  • 老子真面目

    如果我们在阅读《道德经》的时候,能尝试放弃自己的身份、意见,放弃一切有为的念头,只保留一颗最纯粹的心,那么我们会发...

  • 125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老子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天资聪颖安静淡然 飘飘渺渺绿野仙踪 懵懵懂懂独辟蹊径 ...

  • 一杯苦酒

    近日,一位新朋友邀请我喝酒。一见面,A 君就大倒苦水:“花了老子几千块,连女网友的真面目都没见到,你说气人不?” ...

  • 〖不识生命真面目〗

    〖不识生命真面目〗 ——〈开灯心语〉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同理: 不识生命真面目, 只...

  • 真面目

    竟然妄想用质疑关系的方式来摆脱我。要求我不再烦你?我的恩慈就是在你考完研之前不和你做感情上的分离变动,照顾你那敏感...

  • 真面目

    不管承认不承认,思想有非常鲜明的层次,同样是儿女情长有的人终结于床单,有的人荡气回肠横亘千古。不在一个思想层次上的...

  • 真面目

    早上,所有人都要在老师的陪同下回寝室睡觉。 路上,我望着学校里唯一的窗户问老师:“老师为什么从来不来开窗帘?” ...

  • 真面目

    她按下那个标有老公的电话号码。 看到男人下来的身影,她高兴地扑过去,拉着对方的手走进电梯。 “老公,谢谢你下来接我...

  • 真面目

    真面目 总会在某时某刻, 一点一点直至失控。 没有和颜悦色, 不再温柔可亲, 甚至扭曲了肢体, 面目狰狞。 压制不...

  • 真面目

    这两天在看冯唐的《了不起》。 《了不起》是冯唐的一本读后感。选他认为写的好的书籍选重点解读。 比如《论语》。他发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真面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lbyn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