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在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如此评价袁绍:
色厉而胆薄,好谋而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而袁绍的地位基本是他自己奋斗来的,而不是官二代的遗产,乍一看并没有曹操所评价地那么无能,那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曹操又缘何会对袁绍有那样的评价呢?
视频整理
对比曹操和袁绍的实力,曹操只有两万兵马,而袁绍有十几万的兵马,实力悬殊,大家通常的理解是官渡之战,袁绍的失败是由于粮草被烧,而袁绍在优势明显的情况下,粮草被烧,这只是一个看似偶然的,而且看起来又不至于导致整体崩溃的因素,况且曹操也向许攸暗示自己的粮食也不多了。
真正的原因,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所带来的正统的凝聚力,想要让士大夫阶层的能人志士投靠他,手里握住汉献帝是非常必要的,这是那个时代真正的凝聚力的来源。在这样强大的凝聚力面前,袁绍当然是不堪一击。
袁绍为什么会败,不是没本事,也不是没有凝聚力,而是这份凝聚力面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它就不够用了。
那么袁绍为什么不去“挟天子以令诸侯”呢?
两个原因,没办法摆脱存量的恩怨,没办法面对增量的麻烦。
甚至我觉得,曹操和袁绍在面对存量和增量的处理,导致了他们不同的人生轨迹。
面对存量的恩怨。袁绍因为和汉献帝的过节,认为他不是正统的皇帝,而不认,所以无法放下恩怨。而曹操在面对存量的恩怨时随时都能放弃,例如接受张绣的投靠,烧掉手下与袁绍沟通的书信,其胸襟可见一斑。
面对增量的麻烦。袁绍和他的谋士们觉得,吸纳了汉献帝,那他的命令到底从不从是个麻烦,也很可能会套上乱臣贼子的罪名,所以不敢去接汉献帝。而曹操对增量的麻烦随时能承担,挟天子后,汉献帝也没有少找过他麻烦,可是他都隐忍了,再比如,他早就意识到刘备是个枭雄,但还是放走了刘备,做给天下人看。
曹操在他的《求才三令》里,对于不仁不义之人,也加以举用,可见他的胸襟气魄之大。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疑。
罗胖金句
世界上的输赢其实就是两种人。一种人永远想着叫静态逻辑,跟董卓、袁绍一样,我现在这样了,我只原意处理这个格局里的麻烦,至于新麻烦,我根本不愿意面对。面对失败的时候,陷入乌龟壳逻辑,试图用存量那个坚硬的外壳,来抵挡增量的冲击。这在乱世根本不可能奏效。袁绍的悲剧,就在于痴迷于存量,而畏惧增量的悲剧。
所以,过去我们总是强调,做人应该会权衡利弊,但是利弊这个东西他只存在于一个静态结构中,而如果这个时候你生逢乱世,如果这个时候社会结构正在剧烈地重组,那利弊的就不重要了,聪明人都会做的到,关键是你有没有那个智慧可以抓到新的利,有没有那个勇气去承担那个新的弊。这才是胜者和败者真正的分水岭。
我的感悟
从小就喜欢三国的故事,但罗胖这期的解读让我耳目一新,尤其是关于存量和增量的概念让我印象很深,按照罗胖的观点重新理解曹操所说的四句半的话,“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就是说,袁绍安于现状,沉迷于过去的好处,而面对未来的利益,却踌躇不前。“色厉而胆薄,好谋而无断”就是说在过去的静态结构里面,筹划个不停,却没有胆量去承担下一个挑战,像袁绍这样的人,有胆选择,没胆承担代价,“非英雄也”!
再这个高速发展、瞬息万变的世界,不亚于我们所经历过的任何一个乱世,这个世界很疯狂,如果我们还是固守旧的传统,旧的观念,那只会躲在乌龟壳里,从此慢慢地沦落下去,现在的我很幸运来到了深圳这样的大城市,我面对各种各样的困惑,工作难题、升职加薪、住房危机、信息负载,但我只能去做到勇于承担这一切,并且不断地去历练自己,刚刚二十出头的年纪,一切都才刚刚起步,不要急,慢慢来。
在增量中创造新的火花,在存量中点燃新的自己!
本期荐书
易中天 《三国纪》
作者:CharlesOne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ef228fbe2eb1
來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