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吗?”
“不热,热什么热,我只是头晕......”
“理想中的夏天:枯藤老树昏鸦,葛优同款沙发,空调WiFi西瓜,夕阳西下,我就往上一趴!而现实是,出去一趟,爆炒;游了个泳,水煮;回来路上,生煎;进了家门,回锅。我们都是奔跑的羊肉串,我们为自己带盐。”
敲完上面的段子,点心赶紧把披在身上的外套扣上了扣,没办法,只怪点心长太美,安排工位的时候正好被安排在了空调的出风口,16度的凉风呼呼的吹,春天的感觉~
如此炎热的天气,聪明的人类都发明了什么避暑神器呢?
现代人避暑的办法有千千种,那古代人又是如何纳凉避暑的呢?
土空调
土空调由一块方形石板覆盖,中间挖着圆形的通气孔。站在这个圆形的通气孔旁边,能感觉到源源不断的凉气从地下涌出,为这个炎热的夏日送来丝丝凉爽。盖子可以打开,有一米多深两米多宽,这就是一个不用电的空调。主要是利用地气,因为地底下常年恒温,所以温差 令屋内感觉冬暖夏凉,外边还有个通风口,形成对流回流,从而让人感觉到凉爽的气流。
空调房
用冰块降温的方法其实早在先秦就已经有了。那时存放冰块的地方被称为“窟室”。窟室是一间考究的地下室,每到酷热的夏夜,贵族们在窟室中通宵达旦饮酒作乐,原来夜店在先秦时期就有了!
到了汉代,皇宫里设有冬夏两用的“空调房”,冬季用房叫“温调殿”,夏季用房叫“清凉殿”。清凉殿内有多重降温装置——以石头为床,用玉晶盘装冰块,还有仆人站在一旁对着扇扇子。
唐代,长安城地位较高的大臣家里也都纷纷建起“空调房”——“含凉殿”。含凉殿内有“扇车”,相当于今天的空调扇,只不过依靠的不是电能而是水能,用水转动扇叶,风扇再对着凉水吹就能形成冷气。这种装置据说是中国最早的“进口空调”了。
唐代著名“空调房”——含凉殿
宋朝的“空调房”已经开始考虑对空气的净化手段,厅堂里摆几百盆鲜花,“鼓以风轮”对着吹,不但凉快,还能起到“清芬满殿”的效果。
再到明清时期,皇家宫殿房间内出现了可移动的冷源,即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作为冷气孔,中部空间还可储存食物,如西瓜、冷饮等。
裸泳馆
夏季又怎能不痛快地游个泳?汉灵帝刘宏也是会玩的,这位西汉的第十一位皇帝以荒淫无度著称,从他在西园建造了一千间“裸泳馆”就能够反映——盛夏汉灵帝和裸体宫娥们在水池里饮酒作乐,他也曾把这种享受比喻成天上的神仙。
扇子
上面介绍的都是一些高富帅才玩得起的制冷方式,一般老百姓当然也有自己的一套避暑方案,虽然看起来略微有些“屌丝”,但也能在有限条件下最大化地对抗三伏天。
最简单快速的方法当然就是摇扇子啦,扇子的可考诞生时期为商朝,名“翟扇”,后来也被古人叫做“摇风”和“凉友”,物如其名。
单从扇子来看,古代人对设计的追求就该是点心学习的榜样,不论是对形状的考究还是材料的选择,都以人使用时的轻便舒适为设计的根本,要不文章就此结束吧,点心回去啃书本画草图去。。。
床上神器
还是抹一把眼泪继续说,除了扇子之外,床上神器也不可缺少——凉枕、瓷枕、竹席、竹夫人等等。瓷枕这样的家居消暑用品。瓷器表面有一层冰凉的釉面,内部中空,四周通风透气,于是成了纳凉极佳的寝具。更高级的瓷枕上面有注水口,睡觉前用井里刚打上来的凉水注入其中,再也不会被热得失眠。
吃吃吃冰!
春秋时期,诸侯在宴席上已经能喝到冰镇过的米酒。既凉快解暑度数又低,又好喝又可以贪杯。后来劳动人民用刀刨削出冰屑,加上白糖和香料,就成了现在刨冰的前身。
宋朝市面上已经有冷饮出售,例如冰糖冰雪冰元子、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绿豆水、荔枝膏水等,冷饮店要开到夜半三更才打烊。
元代最高大上的冷饮是“冰酪”,由果汁、牛奶和冰块调制而成。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元世祖忽必烈赏赐了他这样一道皇家冷饮。马可波罗回到意大利后,按照自己的记忆做出了类似的山寨货。三百年后,这一技术被法国人买走,后来又被英国人改造,制造出了冰淇淋。
古代人的这些避暑神器,既不会给臭氧层打洞,也不会造成温室效应,这样的设计才是我们现代设计应该追求的境界。
敲着敲着点心都想回到古代,不需要空调也不需要WiFi,躺在树荫下,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就够啦!
算了 我还是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