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回顾一遍《像工程师那样……(搭支架)》,想起《终身幼儿园》里对老师的描述:催化剂、顾问、连接者与协作者。
在这节课里,我震惊的发现,从上课到下课,老师没有对学生的方案提出任何指导意见,而只是有意识地做好催化剂和连接者的工作。
在方案的分享前,老师通过提问,让学生提醒同学们在分享过程中应该做好倾听、思考建议、取经并完善方案等。这个提问,就像在化学反应中加入催化剂,让接下来分享活动的效果得到提升。然后老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分享方案的同学把自己方案的设计思想源头坦诚地告诉大家;提建议的同学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同学提出诚恳的建议后,老师又适时地提问分享方案同学:你怎么看这个建议?这里,老师发挥了连接者的作用,让学生之间互动起来。有一组同学选择性地接受了同学们的建议;有一组同学觉得大家的建议很有道理,都给予采纳。
在接下来的制作作品环节与作品反思环节,老师都很好的发挥催化剂和连接者的作用。
本节课,老师还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做记录的习惯。首先,同学们在目标的引领下做出方案稿子。其次,同学们通过分享交流对自己的方案做出修改。这里,老师特别提醒同学们用红笔修改自己的方案,让同学们既能看到原来的设想,也能记下新的创意。第三、在制作作品过程中,同学们不是简单动手制作,而是像工程师那样“按设计图纸施工”。并且老师还帮同学们设计了专门的表格,帮助同学们记录制作过程的问题、改进或新的想法、以及完成作品后的测试结果等(这点不知道同学们落实得如何)。第四、作品完成后,同学们又在引导下对比作品与方案,反思存在的问题,分享并记录下认识(涉及的学科知识,方案改进,工具使用等)。
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和同学们营造了开放的氛围。大家在老师的引导下,用笔把想象、创造、分享与反思的创造过程记录下来。同学们不会担心自己的设计是不是错的,而是关心如何搭好书支架。他们面对暴露出的问题,不是恐慌与回避,而是抓住与改进。这与《终身幼儿园》书中提到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相吻合。“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智力是可塑的,他认识到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和投入来继续学习和发展。因此,他们愿意接受挑战,坚持面对挫折,从错误中学习。”
活动中,同学们记录下的不仅仅是方案本身,更记录下了自己的成长。其中“关于错误和问题的记录”,可能蕴藏了重要的价值。
错误与问题,可能是一次改进的机会,也可能是一种差异化的思维,甚至可能是一条引向思维“宝藏”的道路……为了避免“完美错误”被忽略或丢失,应该像这位老师那样,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让孩子们做好学习活动记录。让孩子们在记录中,逐步完成好活动,体验到创作过程,甚至发现兴趣或认识自己。
这真是一堂值得深入研究的好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