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工程师那样……搭支架》是科学系列课,我们所观看的这节课是学生们在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搭支架”的操作活动课。虽然是科学课,但其实应用了多学科知识,如美术(美观)、数学(测量、三角形稳定性)、物理(摩擦力、重心)、技术(工具的使用)、生活经验。
这节课学生要将设计图上的书架制作出来,整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学生们在做中学,在错误中反思、调整和学习,下一节课就是调整设计方案重新设计,设计师们就是这样反反复复修改设计的。这让我想起《终身幼儿园》中所说的“修修补补是一种智慧策略”。
老师简单回顾了书架制作要求后请小组汇报,汇报前明确了其他小朋友的任务:倾听、补充、建议和取经(是我欣赏的地方),小组汇报后别的同学举手说想法。那在这我有个小建议:每个小组都设计了方案,那么小组汇报时是否可以随机挑小组来进行汇报,这样能锻炼到每个孩子,孩子梳理自己的设计方案并尝试清晰表达。
接着就进入本节课的动手搭支架环节,老师先提问大家在小组合作中可以怎么做?学生说了:可以分工合作、修改设计图等,老师补充了要从容不迫等热熔胶干了再进行测试以及老师强调边做边学。老师的时间分段设计很巧妙,18分钟的时间+2分钟的收尾工作时间,活动后小组汇报成功作品后,其他小组汇报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其中一个小组做出来和原有设计图完全不一样,老师总结,在尝试中不断修改调整,设计师们都是在反复的修改中完成作品。这里我的建议是:活动前老师可以直接明确活动要求(1.两人分工合作2.边做边学,有调整在预案设计稿上红笔标注3.热熔胶干后测试),节省下的2分钟时间我建议放到作品上交后,小组讨论交流2分钟,我们小组的作品为什么成功?为什么来不及完成?为什么无法支撑?等等。然后再请同学来汇报,我认为应该营造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尝试、允许犯错,边做边学,但我们要更好的反思和调整,在错误中学习。
科学老师让两人小组合作,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到了分工合作、制作过程中,参与度很高,动手过程中孩子们会拿书边做边测试,调整自己的设计图并用红笔做标注,体现了边做边学。我想当我们的孩子在动手中,出现新的情况时,能不受限于旧的方案,不断的修补调整,尝试新的想法,重新评估自己的设计目标,想象新的可能性,这些能促进他们的创造思维的发展,是的,正如《终身幼儿园》中说的“创造性思维来源于创造性修补”。
是呀,我们的作品可以不完美,可以犯错,但关键的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在错误中学到了什么,我们如何反思和进步,你愿意接受挑战、坚持面对挫折和在错误中学习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