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娱乐圈简书电影
黑马变金马,《八月》的出现让人看到了久违的诗意

黑马变金马,《八月》的出现让人看到了久违的诗意

作者: 大柱哥哥 | 来源:发表于2017-04-13 15:51 被阅读53次

    如果不是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的头衔加持,恐怕我们今天很难在院线上看到这部平淡如水的《八月》。

    入围第53届金马奖的最佳剧情片、最佳新导演、最佳原著剧本、最佳新演员、最佳摄影、最佳音效共六项重要级提名,并于2016年11月26日获得金马奖最佳影片。电影《八月》击败一重大热影片强势突围,从“金马之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第53届金马奖的最大黑马。而电影中饰演张小雷的10岁小演员孔维一也斩获了最佳新演员的奖项,同时刷新了金马得主的最小年龄记录。

    据金马评委会主席许鞍华透露,评委们曾经试图重新投票,却发现越讨论就越爱这部影片,导致最终黑马变金马,《八月》作为青年导演张大磊的处女作,一举摘得金马桂冠。

    电影《八月》作为一部开启了素人主演却夺金马的先河,充满了台湾电影新浪潮的种种气息,也难怪受到了台湾评审们的一众青睐。

    导演是从小在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大院长大的张大磊,而电影中第一视角的主角张小雷与导演张大磊名字上的对应,也明确暗示了观众,这是一部自传性质的影片。

    影片讲述的是生活在工厂大院的张小雷眼中那个“小升初”的夏天所见证的一系列经历。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初的西部小城,结束了小升初考试的小雷终于迎来了没有作业的假期。阳光每天都很炽烈,孩子们终于有大把的时光可以打发,可大人们都满怀心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故事线索,分别围绕着一家三口发展:

    小雷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暑假,但母亲却总为他上重点中学的事烦恼;

    母亲拿着家里唯一一份工资,不仅要操心儿子的学业、丈夫的工作还要回娘家照顾卧床的太姥姥;

    父亲赋闲在家有段时间了,一直在琢磨自己影片的拍摄计划,不料却被制片厂改制所阻扰。

    每天的日子看似一模一样,但实际周围的一切都在隐隐的改变。八月结束的时候,父亲远赴他乡,家里只剩下小雷和母亲,院子里的昙花在一个立秋的夜里悄悄盛开又悄悄落败。

    一切好像没有变化,但时光终会留下它的痕迹。

    电影重点表现了90年代初因为赶上国企改制的时代大潮而使得家家户户面临着一场巨变。

    色彩单调的画面,扑面而来的怀旧气息,淹没在影片中时不时唱起的苏联歌曲中,家属大院嘈杂的广播里。虽然是黑白影调,但丝毫不失单纯和温暖的感觉,早期在俄罗斯学习电影的张大磊,显然受到了苏联电影大师的美学影响,尤其是各种过场戏中对水和倒影意象的运用,为电影平添了不少诗意。

    不过除去专业的拍摄制作手法,更让人触动的是影片中随处可见的平实无华的生活气息。日常对话的散漫、随意接下的话茬儿,以及午后的阳光,洗衣粉的气味,三轮车链子的声音,收豆子的叫卖声,小鸡啄米闹钟。扭亮式台灯,手工双节棍......正如张大磊在金马专访时所说,“九十年代真的很美。”

    还有电影中的台词,看似平静如湖水,其实隐藏着巨大涡轮。比如小雷爸爸的那句“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颅“,小雷妈妈直接来了句”抬着吧“,幽默十足,同时也非常讽刺。类似的对话还有,小雷舅舅说,“三十年的工龄,换来一屋子毛线”,一句简单的话语,将那个国企工厂变革期对老百姓的影响精准地表达出来,不需要什么厂区大会的场面,不需要呼天抢地的热闹情景,几句话就足以四两拨千斤。

    其实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工厂改制是最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也是近些年许多文艺片取材的背景,比如《钢的琴》、《黑处有什么》、《少年巴比伦》等等,但是故事如此平淡如水细节却又富有张力的,张大磊的《八月》做到了,为每一个观众营造了一个关于90年代童年的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黑马变金马,《八月》的出现让人看到了久违的诗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lib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