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下来想说的,我已经知道它的主题了,逃离他人的评论,但想要使他鲜活起来,着实需要痛苦的思索回忆一番,骑车的时候想到倘若有人说:"既然会感到痛苦,为什么还要做?"这种拿来宽慰别人的话,虽然迷人,好像让人放下沉重的担子也没关系,但不足以帮助人真正拜托困境。所以在思索如何回应时,简单推导一下便知道了,因为有比痛苦更重要东西呀——求真。继续联想那为什么真相那么重要?之后的路上,但便难以立刻得出一个足以说服自我的答案了,那些陈俗滥调无法打动他,然而若即若离的感觉却可以,这感觉尽管无法告诉他一个完整的,精准的,无误的定义,但能传来一个认识,一个确凿的,用身体感受过一次又一次的事实:求真,也是求己,是摆脱虚无的一个,从现在看来也是唯一的一个途径。
回来说他人之言。
当初折返北京和太原的时候,我的父母说你为什么坐一晚上硬座?(但实际上我们这帮人更多是站着的),不说坐动车,多几十几百买个硬卧也行啊。而我一开始便坐了动车的,自我打小为数不多几次的出门,也都是动车出行,然而那一次被学长狠狠的教育批评了一番,从此哪怕有机会坐硬卧,我也要坐着站着回去,此时,战斗对我意味着,吃苦。任何想要享乐的念头都是不齿的。但此时我是困惑的,我怎么做到的既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也得不到学长的认可?甚至看到其他人想要买硬卧回去的时候,我眼里都萌生出了对背叛的憎恨之意。
记得我和zt(现在谈起都有些陌生的名字)大概一起学习了大半年,暑假也是一起完成的第二阶段,那时我们相处的还很融洽,因为能够走到当时的程度,我们内心应该或多或少都有同志之谊了吧?但推广的时候,我的表现应该让她很失望才是,所以对我的评价会是:我没想到zy原来是这样的人。我对这句话很憎恶,但她也不过是这样选择了的许许多多的人之一,我并不很讨厌她,或许反而还喜欢,更多则是对这样一个事实无可奈何:你无论怎么小心翼翼,只要你选择了放弃保留自我主张,那么将来有一天当你们有了矛盾之时,之前的你在对方眼里,就再没有了什么意义,仿佛你在此之前从未真正活过。而对于一个依靠对方看法而生存的人来说,迎合这条路便没有了出路。这句话很可怕,我不知怎么形容这种恐怖,仿佛一个人被硬生生分割成了俩种,右边是现在卑鄙的你,左边是更加虚伪卑鄙的你。但这都不算什么,实际上是一个为了安稳求全的家伙,却被从根本上否定了生活的目的与价值。换而言之就是,你说我想走过去。而她告诉你,你不想,甚至反而你是想推开彼此。而就zt这句话来说(实际上也不过是借她之口带来的一个观点而已),便是,我们一年以来一起学习的点点滴滴都不足为道,而因推广产生的分歧,那一刻,你反而看清了,分歧冲突中的我是我,而一起学习的我,不是。
那么,依靠他人之口而活的话,我的生,我的死,也便不由得我自己了。
同样时间段认识的朋友,有人说我敏感细腻,有人则说我不够敏感,如果让我自己评价的话,我还是想做一个人敏感的人。至少,我是认为敏感意味着足够智慧,这样才能用清晰的认识,去感知一丝一毫的谬误感,而如果用不敏感来形容一个人,这个人的形象在我看来是愚昧的,因为没有深刻思索过才无知无谓。想来同样的一个我,还是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我没法活在他人的世界里,这到不是我不愿意,反而总在莫名地渴望,而是没有谁的世界能容得下俩个人。那么,尽管有人夸我令我窃喜,有人批评我令我沮丧,我都知道自己其实没法生活在他们为"zy"构造的这个蓝图里(哪怕这个蓝图只花了他们一秒钟),尽管有些是我希望的,有些是我抗拒的,我都没办法真正地接受。而唯一对我自己来说格外重要的是——自我认识,比如我是想要变得敏感还是不敏感?其实就是爱智慧还是爱无知?这个答案,哪怕我真心尊重并感激别人对我的评价,也还是清楚地知道那并不是"我"啊,那是他人的眼中我这个人的历史。而我自己想的是什么?恐怕,我自己也只有在思索中才能回答思索。
或许真正的理解根本不存在,我们只能用自己的已知妄图理解他人这个未知的存在。
虽然我并不是想唱衰交际,只是理解这件事,我越发感到其艰辛,而我越理解其中的不易,越能真正靠近其一点。
这时我又感到,并非所有人都能懂这点。就像真正爱你的,岂会只在欢笑时才出现。真正爱国的,又岂会只是出声不出力。
对此只是知道,却又不理解的,又何止过去的你,我?
在读者上读到作者陈慧在文章《草木一秋》里的一段文章,作为今晚痴语的结束语,同时也勉励自己。
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是生存。写作,无非是调节自我的增香剂,用一种较为体面的方式排遣独在异乡的寂寞与孤单,让我这灰头土脸的人生不那么无趣罢了。用五味杂陈的生活输入,用不加修饰的文字输出,记录一丝一缕的柔情,以弥补旧路上的缺憾,记录一点一滴的感动,以供我在前路上取暖。
我接下来想说的,我已经知道它的主题了,逃离他人的评论,但想要使他鲜活起来,着实需要痛苦的思索回忆一番,骑车的时候想到倘若有人说:"既然会感到痛苦,为什么还要做?"这种拿来宽慰别人的话,虽然迷人,好像让人放下沉重的担子也没关系,但不足以帮助人真正拜托困境。所以在思索如何回应时,简单推导一下便知道了,因为有比痛苦更重要东西呀——求真。继续联想那为什么真相那么重要?之后的路上,但便难以立刻得出一个足以说服自我的答案了,那些陈俗滥调无法打动他,然而若即若离的感觉却可以,这感觉尽管无法告诉他一个完整的,精准的,无误的定义,但能传来一个认识,一个确凿的,用身体感受过一次又一次的事实:求真,也是求己,是摆脱虚无的一个,从现在看来也是唯一的一个途径。
回来说他人之言。
当初折返北京和太原的时候,我的父母说你为什么坐一晚上硬座?(但实际上我们这帮人更多是站着的),不说坐动车,多几十几百买个硬卧也行啊。而我一开始便坐了动车的,自我打小为数不多几次的出门,也都是动车出行,然而那一次被学长狠狠的教育批评了一番,从此哪怕有机会坐硬卧,我也要坐着站着回去,此时,战斗对我意味着,吃苦。任何想要享乐的念头都是不齿的。但此时我是困惑的,我怎么做到的既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也得不到学长的认可?甚至看到其他人想要买硬卧回去的时候,我眼里都萌生出了对背叛的憎恨之意。
记得我和zt(现在谈起都有些陌生的名字)大概一起学习了大半年,暑假也是一起完成的第二阶段,那时我们相处的还很融洽,因为能够走到当时的程度,我们内心应该或多或少都有同志之谊了吧?但推广的时候,我的表现应该让她很失望才是,所以对我的评价会是:我没想到zy原来是这样的人。我对这句话很憎恶,但她也不过是这样选择了的许许多多的人之一,我并不很讨厌她,或许反而还喜欢,更多对这样一个事实无可奈何:你无论怎么小心翼翼,只要你选择了放弃保留自我主张,那么将来有一天当你们有了矛盾之时,之前的你在对方眼里,就再没有了什么意义,仿佛你在此之前从未真正活过。而对于一个依靠对方看法而生存的人来说,迎合这条路便没有了出路。这句话很可怕,我不知怎么形容这种恐怖,仿佛一个人被硬生生分割成了俩种,右边是现在卑鄙的你,左边是更加虚伪卑鄙的你。但这都不算什么,实际上是一个为了安稳求全的家伙,却被从根本上否定了生活的目的与价值。换而言之就是,你说我想走过去。而她告诉你,你不想,甚至反而你是想推开彼此。而就zt这句话来说(实际上也不过是借她之口带来的一个观点而已),便是,我们一年以来一起学习的点点滴滴都不足为道,而因推广产生的分歧,那一刻,你反而看清了,分歧冲突中的我是我,而一起学习的我,不是。
那么,依靠他人之口而活的话,我的生,我的死,也便不由得我自己了。
同样时间段认识的朋友,有人说我敏感细腻,有人则说我不够敏感,如果让我自己评价的话,我还是想做一个人敏感的人。至少,我是认为敏感意味着足够智慧,这样才能用清晰的认识,去感知一丝一毫的谬误感,而如果用不敏感来形容一个人,这个人的形象在我看来是愚昧的,因为没有深刻思索过才无知无谓。想来同样的一个我,还是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我没法活在他人的世界里,这到不是我不愿意,反而总在莫名地渴望,而是没有谁的世界能容得下俩个人。那么,尽管有人夸我令我窃喜,有人批评我令我沮丧,我都知道自己其实没法生活在他们为"zy"构造的这个蓝图里(哪怕这个蓝图只花了他们一秒钟),尽管有些是我希望的,有些是我抗拒的,我都没办法真正地接受。而唯一对我自己来说格外重要的是——自我认识,比如我是想要变得敏感还是不敏感?其实就是爱智慧还是爱无知?这个答案,哪怕我真心尊重并感激别人对我的评价,也还是清楚地知道那并不是"我"啊,那是他人的眼中我这个人的历史。而我自己想的是什么?恐怕,我自己也只有在思索中才能回答思索。
或许真正的理解根本不存在,我们只能用自己的已知妄图理解他人这个未知的存在。
虽然我并不是想唱衰交际,只是理解这件事,我越发感到其艰辛,而我越理解其中的不易,越能真正靠近其一点。
这时我又感到,并非所有人都能懂这点。就像真正爱你的,岂会只在欢笑时才出现。真正爱国的,又岂会只是出声不出力。
对此只是知道,却又不理解的,又何止过去的你,我?
在读者上读到作者陈慧在文章《草木一秋》里的一段文章,作为今晚痴语的结束语,同时也勉励自己。
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是生存。写作,无非是调节自我的增香剂,用一种较为体面的方式排遣独在异乡的寂寞与孤单,让我这灰头土脸的人生不那么无趣罢了。用五味杂陈的生活输入,用不加修饰的文字输出,记录一丝一缕的柔情,以弥补旧路上的缺憾,记录一点一滴的感动,以供我在前路上取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