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温州人,先了解温州城
中国人喜奉“坐南向北”,假如有山有水更好!坐南朝北,背山面水,是块典型的风水宝地。但温州偏不如此。
管子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江南早期城邑亦基本遵循这一原则,靠水而不近水.温州有一条瓯江,由西到东从城中贯穿而过,流入大海。如果按照传统的风水理念,你想应该是在江南建城呢?还是在江北建城呢?一般情况下,你大多会选择在江北建城。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就会形成即坐北朝南又背山面水的理想状况。但是事实上温州的主城区却是选择在瓯江以南的区域,这是怎么回事呢?
瓯江既是天然屏障,又为孕育文明之源,山阻水隔,地理位置不算得天独厚,但因审时度势而因地制宜的恰到妙处。
据明嘉靖《温州府志》记载:“初谋城于江北(今新城),郭璞取土称之,土轻,乃过江,登西北一峰(今郭山)见数峰错立,狀状如北斗,华盖山锁斗口,谓父老曰:‘若城绕山外,当聚富贵,但不免兵戈水大,城于山,则寇不入斗,可长保安逸。’因城于山,号斗城。”
![](https://img.haomeiwen.com/i4325046/3e9c69a05e59423c.png)
原来郭璞(温州城市最初设计者)经过实地勘测,对两岸的土壤进行了取样比较。发现同样体积的土方,江北的比较轻,而江南的相对比较重,这就意味着江南的土质更加的夯实,更适合建造城市。这就是风水选址中的“相土尝水”法,是一种非常原始的地质勘查的手段。
郭璞可是一位牛人,他是东晋时代的学者、文学家,是历史上第一个给“风水”定义的人,他在《葬书》中说:“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古语云:“天巧风水出仙佛。”唐朝道家学者司马承祯的《天地宫府图》排出道教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温州境内有洞天1处,福地4处,华盖山洞,天下第十八洞天;南田山,天下第六福地;赤水山,即大若岩,天下第十二福地;仙岩山,相传为天下第二十六福地;陶山,相传为第三十三福地。禅宗“一花开五叶”,温州法门丛林,以华盖山和南田山为主,一时盛况空前。
仁宗皇祐间道士李思聪受遣来访时有诗云:“山如华盖势穹崇,霞识冰崖黛泼浓。危耸层霄数百里,狂奔四海一千峰。玲光突兀三生石,老翠磷晌五粒松。玉帝祠宫朱殿外,远坛花蘸水溶溶。”
法不孤起,仗因缘生。温州境内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呈现梯形倾斜,素有“山如北斗,城如锁”之称。境内山区、海域、平原三大生态系统交融互补,洞宫、括苍、雁荡诸山脉绵桓不绝,东部平原地区,瓯江、鳌江、飞云江三大水系纵横交错,这样的地势既阻挡了西北冷空气的侵袭,亦使东南海洋的湿气深入市域,其山形水势皆利防御和生存,更有“斯文一脉,厥盛千年”。
![](https://img.haomeiwen.com/i4325046/def95b06c356252c.png)
温州地名的出现,最早见于清朝雍正《浙江通志》转引《图经》载“其地自温峤山南,民多火耕,虽隆冬恒燠,故名”。燠即温暖的意思,温州正因其冬不冷夏不热的气候而得名。;战国时属越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闽中郡。汉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践后裔驺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俗称东瓯王。汉顺帝永和三年置永宁县,东晋明帝太宁元年设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
《考工记·国有六职》“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中国的水文地理是西北高东南低,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北面高,有玄武,可做靠山;南面低,朱雀燕舞,可做明堂。华夏先人基本都是按这个理念,因天材就地利的筑城建宅,以达“和合”。
温州至今保留着山水斗城格局、空间形态以及“江、屿、山、河、城”浑然一体的独特历史风貌遗存。在建城大方向定好之后,郭璞又进行了城内建设的细节考虑,比如他设计在城内开凿二十八口水井,象征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以解决城内人民的用水。还在城内开五个水潭,各潭与河通,考虑到如果发生战争,城池被包围,在断水的情况下,城内五水(象征五行)足以应付。“一江越城,群山环绕”,揽自然山水于城邑景观之眼幕。
![](https://img.haomeiwen.com/i4325046/15d30a889eee8bc4.png)
瓯江于瓯越大地行吟万年,灌溉百世,孕育出温州“鱼耕、陶瓷、书院、戏曲”四大文化基因。往来商贾如云,在唐代就已开通至日本、东南亚乃至中东地区的航线。南宋绍兴元年朝廷专设市舶务,同时建待贤驿、来远驿用于接待外国客商。元代设市舶转运司与明州泉州广州等地相互联系,温州由此成为龙泉青瓷出口的集散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港口之一,可谓是海上的丝绸之路,瓯江两岸一度成为温州最活跃的经济带。
商业交流带来文化传递,温州曾经有一段时间文化兴盛。尤其是南宋,温州的进士数量从北宋的几十名增加到南宋的一千多名,是中国进士最多的地方,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在清末到民国年间,浙江省流行这样一句话:“做生意靠宁波人,打官司靠绍兴人,读书靠温州人。” 当年的京师大学堂到北大早期,教员就有十几人是温州人,陈介石、陈怀、林损、章献猷、孙诒棫、许璇、林辛、章味三、伦明、周继善,龚寿康、高谊、林公任、黄公起、林涛等,温州人的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地区的教员。
书院是继先秦私学、两汉精舍之后的又一种私学组织,是城邑文化昌明的象征。会文书院发轫于北宋,陈经邦兄弟读书处,后朱熹曾率弟子多人在此讲学。书院的创建,使南雁也成为浙南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门联“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系清末学者孙衣言手笔。清光绪重建。会文书院作为浙江省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书院之一,是浙南儒家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温州历代多有移民,【同质文化】渗透了人和,强化其凝聚力,文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温州由此人才辈出。
在温州建城的700年后,北宋方腊起义势不可挡,三个月内连攻六城,一举拿下了金华、丽水等城市。起义军在攻克温州城时围困温州城40多天,依然不能够破城,最后只能无奈的撤军。
到了明嘉靖年间,倭寇屡屡侵犯我沿海,攻陷城池无数。曾经攻入杭州城烧毁了雷峰塔。倭寇在11年间连续6次进攻温州城,但最终都无功而返,只好在乡间到处抢劫掠夺。除了守城军民的顽强抵抗之外,郭璞的“山似北斗,城似锁”的风水与城防设计也是功不可没。郭璞为温州城选址设计的理念与《葬书》的风水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温州通江达海烽火不断,屡经浩劫却能再度蔚然,这就是【风水地理格局】的神奇之处。经风雨而茁壮,历沧桑而弥坚,不能不令叹服古人的“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及瓯越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傍水而筑,逐水而居、以水定城、因水兴邦,是华夏文明延绵不绝的简朴自然之理。温州,山峻水曲错落有致,虽百姓恒地望,因地灵而人杰,北宋温州承议郎杨蟠有咏《永嘉诗》:“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幃绕画楼。是处有花近我笑,何时无月逐人游。西湖赏晏争标日,多少珠簾不下钩!”
二、了解温州人,得了解温州人的事功思想
中国“城”、“市”,以“市”居先,始作“市”者乃楚国境内的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辞》);商朝的商业就十分繁荣,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极”之称,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沿用至今。
![](https://img.haomeiwen.com/i4325046/199ea2c3aa2dbf72.png)
温州人喜欢说“挣钱是因为以前穷怕了”。有钱的人和没钱的人做事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倚江,负山,通水。某种程度,这样的神奇地形,深远影响了温州方方面面的格局。易守难攻,所以在那样还有几分战时色彩时期,温州很难得到什么政策倾斜了。没钱的情况下它们用什么方式扩张,用什么方式与其他人竞争呢?
早在1901年,温州商界人士就建立了温州区域商人统一性组织——温州府商会。温州加密的方言和熟人关系网,给生意带来了拓张和融资的便捷,成立商会无疑于更加有利于创造财富。建国前,“九山半水半分田”是温州的现实写照,死守这方土地无疑没有活路,于是一大波温州人走向世界去寻求生机。在国外陌生的环境下,从底层做起面临与外国人激烈的竞争,温商抱团更是为了积累力量和规避风险。
橡皮老哥我以前在温州工作过,也有很多温州朋友和同事,听说国内温州人的经商精神,其实起源于1976年开始的走私。当然,也许1974年、1975年就开始了,只是还没成气候。走私都敢干了,还有什么生意不敢做?
出路,是当时温州人民面前,最迫切的选题。据野史说,早在76年,或者更早,温州便有人已经走出开放的第一步。我们说温州话是个神奇的语种,但也代表了,熟人社会的强关系在温州被空前强化。要么不做,要么抱团做。
也正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温州坚定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沿。第一批温商、温州企业家也为世人所注目。最早的个体工商户王碎奶、造汽车的叶文贵、“胆大包天”的王均瑶……第一代温州企业家以令世人惊叹的姿态纷纷崛起。“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他们不仅仅为温州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更通过走出去发展,输出了敢于创新、艰苦奋斗的企业家精神,为全国各地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无论是从资本上,还是从整个的战略布局上都抱团。良好的内部协作,是温州人最突出的品格,远甚于温州人自己概括的“敢为天下先”精神。
温州人内部协作,往往借助于亲戚、好友、同乡等渠道形成的“强连带”的社会关系网络。利用这种强关系,温州人开办家族企业、家庭手工业,或者抱团外出务工、经商。北京的“浙江村”和国外的“温州城”,大多就是这样形成的。温州人每到一地经商,都会建立温州商会,即使买房也形成“炒房团”。在此过程中,社会关系网络既是传递流动信息的媒介,又是他们流动得以持续的机制。
这里是以永嘉学派事功思想为文化基因的手工商贸重镇,其倡导的“义利并举、农商并重、经世致用”事功思想,长久影响着温州人的价值观念和城市的发展历史。
移动时间轴,我们极容易发现,温州人之所以变身“被热议”的温州人,是因为南宋以来的本土“永嘉学派”,所谓“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的事功实利精神,在挣脱封建伦理和赤色意识形态的那一刹那,义无返顾的爆发了。反观同期的中国其他地区,因为爆发的迂缓、旧民心态的退缩,他们自然便失去了被焦距的典型性。
温州就是一种强势文化,中华文化中最稀缺的那种。政策来不及,温州自己来,资金跟不上,温州自己来。
温州精神,就是从不等待遥远的救世主,还能闯出一片天的能力。
最后想用《温州一家人》剧中的一段台词结束:“孩子,没有人愿意倾听你的苦难,因为上帝太忙了、人们太累了,苦难是一杯美酒,夜深人静的时候,就着你的眼泪喝下去。”……
欢迎在本文下方「留言」,聊聊让你印象深刻的温州。
加微信方式:加时备注:艺术葡萄酒,用心留言的同学送出神秘礼物。
啰嗦一句:如果你觉得这个号有意义,希望你能把橡皮老哥推荐给身边爱读书的朋友哈。
---------------------由生而起---------------------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