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德十年(1515年),阳明先生44岁,身在京师。其弟王守文来信请教学问,因而有了《示弟立志说》一文。此文再次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责志的功夫。求学者,当立真志,时时观省,除去“八颗心”,达致清澈良知。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
人有了志向,就如同树有了根。没有立志,即便学得不少学问,也是白白浪费了培壅灌溉的劳苦。阳明先生在这里提到了“因循”二字,因循就是一贯遵循自己的认知,不肯改变,随习性而日益渐下,而这在阳明先生看来,都是志向没有立住的关系。
故程子曰:“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非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欤?……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则必“正诸先觉,考诸古训”……
阳明先生晚年不轻易面见求学者,初学者由两位弟子钱德洪和王汝中负责,在初学者立志之后,才有机会见到阳明先生。而阳明先生见到对方后,往往也不与之讲话,只是燃一柱香坐在对面去感受对方的立志是否真切。
真切、笃实的立志是什么样呢?就是要时时思想圣人是如何成为圣人的,并且像圣人一样去私欲、存天理。这便是“正诸先觉,考诸古训”。找到阳明先生、孟子、孔子、老子这样先行觉悟的悟道者,以其为师,并遵行他们的教诲。
夫立志亦不易矣。孔子,圣人也,犹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者,志立也。虽至于“不逾矩”,亦志之不逾矩也。志岂可易而视哉!
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一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住不得矣。
阳明先生接下来借用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来说明想要真立志是不容易的,像孔子这般的圣人,都要用十五年来坚定自己的志向。由此可见立志之难,也由此可见,真立志是何等重要。因此,君子求学,要时时责问自己的志向是否真切,只有真立住了志向,才能克除私欲。
2
怠心生,责此志,即不怠;忽心生,责此志,即不忽;躁心生,责此志,即不躁;妒心生,责此志,即不妒;忿心生,责此志,即不忿;贪心生,责此志,即不贪;傲心生,责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责此志,即不吝。
原本,每个人生来都有一颗潜力无尽的光明之心,但如今却被怠心、忽心、躁心、妒心、忿心、贪心、傲心、吝心所占据。这“八颗心”是错误认知和过度欲望的表现,如果没有真立志,人的一生就会被这“八颗心”所掌控,这样的生命怎会有力量,这样的人生怎能幸福?
面对这“八颗心”,这里分享一个小方法,不妨拿一张白纸,将这“八颗心”成列写在纸上,然后用两分钟时间,10分制为自己打个分。看看当下的自己,是贪心重一些,还是忽心重一些?当你以这种方式直面自己的心上漏洞时,才能更加警觉地看到自己心上用功的急迫性与着力点。
一位从事家装的企业董事长在为自己打分后坦言,自从立志后,感觉人生的方向更清晰了,内心的动力更足了,但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应该提升的地方越来越多,过去觉得自己的傲心特别重,但通过这次打分才发现原来自己的怠心和忽心也很重。
打分只是表象,本质是提升自我观省的能力。心上功夫既需要真切,也需无间断,所谓“如猫捕鼠,如鸡覆卵”“无一息而非立志、责志之时”,指的便是时时观省,发现心上问题并马上责志,这才是朝向圣贤的用功状态,也是真立志之后的状态。
想要汲取圣贤的智慧,唯有借助圣贤的心法。而圣贤的心法,就是心上用功。一个人如果不能真正在心上去得一分私欲,那便无法复得一分天理,即便天天阅读阳明心学原文,阳明先生的智慧也与他无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