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上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12714617/b05688075228ec98.png)
在上图中将输出的界面划分成了四个区域,其中:
上左区:显示了CPU、物理内存和交换分区的信息;
上右区:显示了任务数量、平均负载和连接运行时间等信息;
进程区域:显示出当前系统中的所有进程;
操作提示区:显示了当前界面中F1-F10功能键中定义的快捷功能。
这里主要介绍很实用的几个功能
F3:进程搜索;
F4:进程过滤器;
search和filter的区别:
search会将光标定位到符合条件的进程上,通过F3键进行逐个查找;而filter会直接将符合条件的进程筛选出来。
search和filter都使用ESC键来取消功能。
![](https://img.haomeiwen.com/i12714617/94d6e9552da2aeb8.png)
F5:显示进程树;
![](https://img.haomeiwen.com/i12714617/4a54ba69dff0e681.png)
F6:排序;
![](https://img.haomeiwen.com/i12714617/37268de5dc2776dd.png)
这里给自己开个小灶,什么是NICE值?
——当 Linux 内核尝试决定哪些运行中的进程可以访问 CPU 时,其中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进程优先级的值(也称为 nice 值)。每个进程都有一个介于 -20 到 19 之间的 nice 值。默认情况下,进程的 nice 值为 0。进程的 nice 值,可以通过 nice 命令和 renice 命令修改,进而调整进程的运行顺序。
说到排序,那么肯定会有一个常用的操作,那就是reverse,在htop中按大写的i,即I,即可翻转排序。
最后:
M:按照内存使用百分比排序,对应MEM%列;
P:按照CPU使用百分比排序,对应CPU%列;
T:按照进程运行的时间排序,对应TIME+列;
K:隐藏内核线程;
H:隐藏用户线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