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作为意大利著名导演托纳多雷时光三部曲之一,以其浪漫的色调和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深深折服了全球的观众。
但有趣的是,对它的评价也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爱的人爱之深,将其视为最好的影片之一,讨厌的人也丝毫不加掩饰对其的排挤,认为这是史上最好看的烂片。
弗吉尼亚号就像漂浮在战争废墟上的乌托邦一般,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却驶向一个不毛之地。
影片诞生了无数的经典镜头,像与海共舞,1900驻留在船梯上的身影等等,但最著名的莫过于影片的高潮:三场斗琴,无数观众被1900的琴技所折服,而当1900被众人簇拥着举过头顶时,似乎也无可否认地印证了1900正是这场决斗的最终胜利者,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三场斗琴
要理解这场斗琴就必须要了解一下爵士乐的背景:
爵士乐可以说是20世纪美国大众文化的象征,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爵士乐是在古旧的咖啡馆中,一群身穿燕尾服的绅士缀着鸡尾酒享受的极致体验。
单爵士乐的起源并不高雅,它取材于底层黑人的蓝调音乐(Blues)。
它诞生于美国南方密西西比河的三角洲地带,是一种早期黑奴抒发心情的音乐,是从劳动者的劳动号子演变而来,而伴随着美国战后的经济复苏,这种自由又带着叙事意味的演唱形式逐渐被美国社会所接纳和追捧,但随之而来的,是古典主义音乐爱好者的强烈反对,在他们眼中,这种起源于黑人的音乐,随性的调子与古典音乐中规范秩序的演奏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认为这是对古典传统美的颠覆。
而影片中的爵士乐手杰利·罗尔·莫顿(Jelly Roll Morton,1890年10月20日-1941年7月10日)也确有其人,他是美国爵士乐作曲家、钢琴家。原名费迪南德·约瑟夫·莱蒙特(Ferdinand Joseph Lemott)。出生于新奥尔良,是爵士乐历史上最早的巨人之一。12岁时就在新奥尔良 Storyville 的妓院演奏钢琴。1904-1917年间,在美国南方流浪,巡回钢琴表演,时而以赌博、台球、拉皮条等业作辅助收入,还当过游泳池清洁工、小歌舞剧丑角。
Jelly毫无疑问是片中爵士乐的代表,很多人都说1900代表的才是爵士乐,但是其实从整部电影来看,真正的爵士乐登场是在Jelly出现后才开始的,1900演奏的基本和典型的爵士乐无关,他的音乐更像是古典音乐和独特自我的融合,就像片中所说的
1900代表的其实是传统的古典音乐,他对于Jelly。所代表的爵士乐的到来更多是好奇和兴奋。
第一回合(Round 1)
jelly第一首选择的是自己的原型所创作的《Big Foot Ham》轻柔合缓的音乐使剧中的听众露出了陶醉的神情,像一股甘泉沁入心间,在结束的时候,甚至连钢琴上的烟灰都不曾掉落。
用片中的话说:"Jelly Roll Morton 不是在演奏,而是在爱抚这些音符,听起来就像丝绸滑过了女人的肌肤”。
但1900不以为然,他也不愿意参与进这场无意义的纷争当中,就像原著中所说的那样(亚历桑德罗 巴里科):他对决斗连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有。
回应他的是一首古典的《平安夜》,某种程度上是在向他表达善意,但欢快的音符在Jelly的耳里被当作了是对自己的污辱和不屑,他的神情一下子变得凝重起来了。
第二回合(Round 2)
jelly选择弹奏了自己的原创歌曲《The Crave》。悲情的音乐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包括1900本人,他的音乐中仿佛全世界黑人的辛酸经历都在其中,他用那些音符娓娓道来,扣人心弦。
在最后结曲时,导演特意采用了一个仰拍镜头,构成了某种正面、积极、强势的陈述,Jelly站立起来,此时有如爵士之王般,享受着众人的欢呼。
而1900呢,选择复刻他的音乐,但他稍加改编,减少了爵士乐中轻佻,增添了古典音乐中的厚重。
此时的Jelly再也无法神色如常,他意识到1900只听了一次就完美地将自己的歌曲演奏出来,甚至还能游刃有余地增加属于自己的元素。此时的他已经完全失去了耐心。
第三回合(Round 3)
他缓步走上台前,演奏前,还对着1900说道:
他选择了魔术般的以骇人听闻的的速度演奏爵士,狂风骤雨般的乐符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人们欢喜若狂,现场的气氛被推向最高潮。
曲毕,1900的表情从震惊到了前所未有的失望,他向麦克斯要了一支香烟,他最后一眼望向Jelly,冷峻地说到:
一阵有活力的狂想曲响起,犹如四只手不断在琴键上交错一样,1900大汗淋漓,表情狰狞痛苦,可见这种节奏的演奏对他来说也负担不小。
随着最后的音符落下,原本嬉闹的会场早已暗淡无声,人们目瞪口呆,宛如时间凝固在了此刻。
而1900略做休息,站起身子,沉稳的手指捻起烟蒂,越过钢琴键,伸向琴弦,一声低鸣,烟蒂烧着了,他来到Jelly身边,Jelly死死盯着他,甚至没有注意到脚下的香槟浸湿了皮鞋。
1900缓缓将香烟塞进他的口中:你抽吧,我不会。
人们此时如梦初醒,大声尖叫着,赞美音乐之神的降临,1900被狂热的人们举过头顶,享受着最后的胜利。
是的,1900彻底赢得了这场胜利,不管从原著中还是影片的叙事处理上都是如此,但让我们再问深一层:
打败Jellyy的究竟是什么?不是1900原先舒缓的,带有强烈叙述特征的演奏,而是近乎魔术的癫狂般的炫技表演,而其中的精神内涵其实和爵士乐中的自由奔放又不谋而合,换句话说,1900此时已偏离了初衷和自己的风格,他并没有用古典音乐的美来征服现场观众,而是用爵士打败了爵士。
打败恶龙的并不是勇者,只是另一条更凶残的恶龙罢了。
而观众们呢?始终痴狂的是即兴的,疯狂的,快节奏的音乐类型,就像乐器店的老板说的:
这个我们现在这个被抖音神曲所充斥的现代生活并无二致,慢节奏,抒情的歌曲被驱逐,取而代之的是能迅速带动听众感官体验的歌曲。
1900成功了呢,成功了,失败了吗,也失败了,他只是用了另一种不同类型的"爵士"精神来暂时获得了胜利,这是一场发起于他者但是惩罚于自身的报复。
再推而广之,1900代表的是老牌的欧洲帝国的古典秩序,而爵士乐代表的是新兴的美国的工业化生产,而围在身边的是所谓的第三世界国家,在高效率的工业化体系面前,欧洲根本毫无抵抗之力,被屡次击溃,在不甘的同时也不得不为之而折服,而它唯一的胜算或者说出路就是被无奈地同化,从此,旧秩序被洗刷,新秩序得以建立。
1900为什么不选择下船?
影片中另一个引起广泛讨论的是为什么1900不选择下船?很多人将其视为一场理想主义式的坚持,而下我看来,这种选择代表的是导演对于美国梦的隐喻和20世纪的困境下关于自我的体认。
彼时的欧洲经过两次世界大战,那个繁荣的,代表着文明的古老帝国早已不复存在,留给他们的,是有一大片废墟和焦土,在影片开头,便是对美国梦的不加掩饰的崇拜。
人们从欧洲出发,不同种族的人携带着各种欲望,梦想来到这片充满着希望的土地,而其中最能体现美国梦的就是当时风靡全美的爵士,爵士的自由奔放,不拘一格,充满着希望和感染力就像是对美国的切实写照一般,所有人都沉醉于狂欢之中无法自拔。
但1900却早已看破了背后的虚伪,所谓的美国梦背后是由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所支撑起来的空中楼阁,每个人只想着怎么赚钱,获得名声,却淡忘了人和人之间情感链接。
所以,1900才说道:去尼玛的,爵士(象征美国)
而弗吉尼亚号是一片乌托邦,它来回于欧美之间,但不属于任何一方,电影学者戴锦华评价道:它(弗吉尼亚号)是一块飞地,它在我们的地球上航行但是它又不坐落在地图的任何一个方位上,它是唯一一艘在三等客舱中设立钢琴的邮轮。
它如此准确了表述了1900的心理状态,1900出生在海上,却觉得陆地无穷无界,令人望而生畏,海洋再宽广也有边界,也有穷极的尽头,但陆地上的人类的欲望却无穷无尽,对人类来说,只有欲望扩张到的尽头才是陆地的边界
1900生活在船弦到船尾的距离,给2000名乘客表演音乐,这就是他的全部,但陆地,对他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是一架无数琴弦组成的钢琴,他既无法从船头走到床尾,也无法在其中演奏他想要的音乐。
它呈现的是现代人在新旧时代的交易中近乎单向的选择空间,梅纽因说过:如果一定要我为20世纪做一个总结:它为人类兴起了所能想象的最大希望,但是也摧毁了所有的幻想和理想。
1900无法融入进这样的生活当中,一个强有力的补充就是,在很多有关1900的场景时,导演刻意地采用了浅焦镜头,画面中周遭人物的面容时模糊不清的,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也象征着1900从来没有融入进这个陆地的生活当中。
他的选择也别无选择。
这也暗合了影片的结局:他早已知道,在船下,在那片望不到边的城市上早已没有了他和他的音乐的容身之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