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末了,南国夏如故,好像还没有准备好该如何来迎接秋天的到来。但路边的小菊不介意,已纷纷应季而开。
我喜欢这些小菊花,随手放入花皿里,总能“怒放〞整个秋,但不热烈,温温和和,美得平和,仿佛杲杲秋阳下,伸出的一只素手,无意中扯住了你的衣袂。
以前,我是不喜欢菊的,因赋予了它思念,哀伤……近些年,不知不觉,渐生欢喜。
![](https://img.haomeiwen.com/i6732761/6db15d28fbab371e.jpg)
一念执,一念破
昨日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人的喜好与固执,或因懂得而发生改变吧。正如王安石和苏东坡之间的菊花往事。
苏东坡与王安石交往甚厚,一日苏见王书案上有一首 “咏菊”诗:“昨日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苏东坡认为菊花开于深秋,能耐久,不落瓣。”说“吹落黄花遍地金”,岂不是大错特错?于是兴之所发,举笔舐墨,依韵续了后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不久,朝廷将苏东坡贬至黄州。重阳节,苏东坡去后花园赏菊花,没想到只见菊花棚下满地遍洒黄灿灿的菊花,枝上全无一朵。这一情景使苏东坡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后来主动和王〝负荆请罪〞。
这件菊花往事,让我喜欢苏东坡的谦逊。人,生而知无涯,有时,难免习惯性的以自己的视角去观看事情,却不自知。我亦如此,有时或偶有人提醒,有时,还在局里。懂得后,方渐渐改变。
![](https://img.haomeiwen.com/i6732761/824fe5b5486e30cd.jpg)
一念喜,一念恶,一念顿悟
这首菊花往事,也引起后人不少评论,欣赏之人赞他谦逊,不悦之人称其张狂。好与不好,与菊同,声名远播之下,总带着人们的好恶、风气。
在日本,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他们惊羡菊花之美,觉得品质高雅,于是掀起全民爱菊之风。
在捷克,人们不喜欢菊花,把它与肃杀的气氛联在一起,忌讳莫如深。
在中国,有人认为它敬老长寿,与重阳关联在一起;有人或感其意不吉,敬而远之……但历来,素与梅、兰、竹一起,称花中四君子。人们不仅仅是欣赏它美的姿态,更多时候,从它身上感悟生活,感悟人生,就像陶渊明追求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自由;苏东坡向往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俊逸,潇洒;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寂寞、辛酸。黄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凌厉、豪迈………
人们从品菊中所获的顿悟远远超过菊本身的意义。
![](https://img.haomeiwen.com/i6732761/1c4ab14b4e3de06f.jpg)
一念及己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九月,是菊月,咏菊的诗多如牛毛,在众多诗词中,尤以陶渊明公的“隐者〞之咏让人趋之若鹜。但我更欣赏朱淑真的这首《黄花》。以前,很少关注到朱淑真,今年写花令要阅读许多材料,欣喜的发现她写的诗不逊于同期才女李清照。其笔触在宋朝,实属少见,大概人如其花吧!据史料,却也如此。
始觉才女朱淑真,方道出菊花作为“隐者〞的真正个性,是我在一位师友身上的感念。
师友年过甲子,但三十几年如一日,致力于艺术于生活,无论我什么时候见到她,都充满激情与活力,看她每天忙碌之余还坚持画画,弹琴,我很难想象她曾经与癌抗战多年。偶尔知道她过劳,忍不住说:慢一点呀,照顾好身体。她却说:生命是拿来用的,用在正事上就好。我不能为了命长一点而改变生命的日程。有时,她也发来信息告诉我:你不要担心哈,这是生活,尽心、尽情、尽力……
我曾向往过陶公笔下的隐者生活,但看到身边师友们如此奋进,便不自觉的督促自己不能停下脚步。也慢慢从她们身上觉察到:生活中真正的隐者,不是隐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剔除一切欲望的生活。而是置身滚滚红尘,面对无数欲望颠沛,仍能保持自持修行的执着和善良,也还能给自己留出一片清静天地。
师友是真的深爱着她的生命状态的,才如一团熊熊燃烧着的火,燃烧自己,也照亮周围人。有如陶公,对菊的喜爱深入骨髓,成其性格,才有了隐士的称号,并成为一种精神符号。
我回顾其过往,仿佛只是一念 :一念之间,赋予勇气。一念之间,坚守信念;一念,便一瞬一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6732761/ea06436397e610a8.jpg)
我也在一念之间及己……
如果说,有一种花是那种洗净铅华的好,我想应是花中君子的菊,它的庄重、高雅,许是等到了一定年纪,才能够觉知的好。这好,是岁月积累后〝人淡如菊”的品格;这好,就是“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坚贞和执着;这好,方是陶公笔下淡定从容的顿悟;这好,在一念之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