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对于不少地方的人来说,拜神祈福都是最重要的仪式之一。那么,拜什么神?这个问题可就······复杂了。
喜神,到底是什么神?
喜神又称吉神。严格地说,喜神是个抽象神,而不是具体神;是个概念神,而不是血肉神。但是喜神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定向性,具有方位性。到后来,喜神也有了自己的形象,有了具体的神名。
开始,民间祭祀喜神都是抽象的没有具体喜神形象。农历春节和婚庆典礼是喜神出镜率最高的日子。春节大年初一迎喜神的习俗,流传至今。春节祭祖趋吉避凶喜神是远古祖先崇拜的余韵。祈求祖先阴灵护佑,降福于己,自然要把祖先看作“喜神”了。长江流域各地,元旦拜神敬祖后,视历书今年喜神的方位,点燃灯笼,烧起火把,鸣响爆竹,开门出行,面对吉方跪拜,称为“出大方”或“出行”,以迎喜神。四川人称之为“出行”,上海人称为“兜喜神方”。人人朝着吉方走,走到一座香火旺盛的庙上,燃起香烛,礼拜菩萨。祈求神明保佑自己,一年吉祥。
婚庆典礼膜拜喜神,很有讲究。新娘的坐卧立行,都要面对喜神。入屋后,新娘要根据阴阳先生所指示的喜神方位,面向神或坐或立。只有这样,新娘的一生才能喜事连绵不断。但这喜神的方位是变幻无定的,每天每时都不相同。某天某时的喜神在什么方位上,只有请阴阳家指示才能知道。
推定喜神所在的方位以后,新娘子上了轿,轿口必须对准该方向,稍事停留,叫做迎喜神,然后才能出发。当然,这些都是迷信。
随着时间的推移,喜神也找到了自己的形象。最初的喜神是借用天官赐福的形象,没有什么创造。后来,和合二仙也成了喜神。旧时民间举行婚礼时,常挂和合像,取“和谐好合”之意,以图吉祥喜庆。
刘海
刘海是中国民间喜闻乐见的欢乐神。他在民间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可以说是一个神仙明星。戏曲有《刘海戏蟾》《刘海砍樵》;年画有《刘海戏金钱》《 刘海戏金蟾》。这些信息的广泛传播,使得刘海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那么,刘海到底是何许人呢?
刘海戏金蟾年画。这得先从一个传奇故事说起,这是一个清代的笔记小说里谈到的。苏州有一个大商人贝宏文,家赀富有,乐善好施。康熙年间,有一男子,自称阿保,登门自荐当佣人。贝宏文见他无依无靠,就爽快地答应了。阿保很勤快,只干活,不收工钱。有时一连几天不吃饭也不饿,贝家感到很奇怪。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他的手很有功夫,他刷洗尿壶时,竟然能将其外翻洗刷,刷完后还可以再翻回来。陶瓷在他的手里,如同羊肚子一样柔软。还有奇怪的事。元宵节时,阿保抱着小主人去逛灯会,半夜未归,家里人很着急。直到三更才回来,主人责怪他,他说:“这儿的灯不热闹,我带小主人去了一趟福建省城,那里的灯才好看呢。主人何必着急呀!”主人吓了一跳,但又细想,这是瞎说,省城这么远,他怎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去个来回呢?不料,小主人从怀里掏出一把鲜荔枝,让父母品尝。贝家人才恍然大悟,阿保是个奇人。
阿保还有更加让人奇怪的事。有一天,阿保从水井里钓上一只三足大蟾蜍,并用数尺彩绳扎好,扛在肩上,兴奋地对人说:“这个家伙一旦逃走,谁也别想得到它。我不费事就得到它了!”蟾蜍而三足,十分罕见。这个消息不胫而走,都认为神仙海蟾子来到了贝家。人们争抢着到贝家一睹海蟾子的风采,拥挤得走不动了。此时,人们惊异地看见,肩扛蟾蜍的阿保从庭院里,冉冉升空而去。
这个阿保,就是神仙刘海的化身。其实,刘海不是他的真名。据明王士祯著《列仙全传》记载,刘海,原名刘海蟾。刘海蟾,名刘玄英,号海蟾子,初名操,一说名哲。五代时燕山(今属北京)人。辽朝进士。燕主刘守光的宰相。好黄老之学。
某日,刘操遇到了一件奇事。忽然一个道士贸然来访,自称正阳子,刘操热情接待。道士落座后,让刘操拿出十个鸡蛋和十文
从历史上,中国就不是一个有统一宗教信仰的国家,但在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中,本土诞生或从外来文化引入了各种各样的民间信仰。神话佛经,天地风雨,文官武将,都是神的来历,都有其庙宇和香火。毕竟,说到底,人们在几千年来向神像祭拜,是为了在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里,在各自多灾多难的生活中,寻求一点希望和抚慰。
十分有趣的书——“中国民间崇拜文化丛书”《民间百神》这一本。作者徐彻是晚清史学家,他用详尽的考证梳理和生动的文字,在书中展开了一个丰富多元的神仙世界。从炎黄女娲、太上老君,到“术业有专攻”的助产神、床神、厕神……足足一百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