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原创非首发,首发于《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26日,作者:韩同友 张同刚 王德勋
淮阴师范学院,周恩来总理故乡的第一所江苏省属本科院校,自1997年组建以来,该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促进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2003年,淮阴师范学院毕业生一次性派遣率达98%。
达成共识营造学科建设良好环境
由于地处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淮阴师范学院组建伊始就面临着资金和人才匮乏的双重困难。该院把学科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视教学质量为生命线,1998年开始的以后几年依次被确定为“教学思想学习年”、“教学质量年”、“专业建设年”、“教学工作评建年”、“学科建设年”。
一所高校的发展,学科建设是基础,是带动学校相关发展的广阔平台。为此,淮阴师范学院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在全院上下达成共识,积极营造学科建设的良好环境。该院组织全院教职工开展学科建设大讨论,并借鉴省内外高校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探寻该院学科建设发展的最佳路径。在此基础之上,学院研究制订出台了《淮阴师范学院关于加强学科建设工作的意见》、《淮阴师范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等文件,使学科建设自启动之时就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为了营造学科建设的良好环境,淮阴师范学院于去年10月召开学科建设大会,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举行“淮阴师范学院科研成果奖”和“青年教师科研成果奖”评选,举办学科建设成果展览,举行学生科技制作表演、学生优秀论文报告会等,使整个校园始终洋溢着学科建设的浓浓氛围。
突出重点提高学科建设整体水平
淮阴师范学院现有文学、历史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等8个学科门类,涉及33个专业,多学科的办学格局已基本形成。
抢占学科发展的制高点,关键是要把重点学科做强做优做大,发挥重点学科在学科建设中的示范性和带动性作用。为此,淮阴师范学院先后制订出台了《关于遴选院级重点学科和学科带头人的意见》、《关于遴选学术带头人的意见》等文件,并依据条件及时进行遴选,让一批院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挑起大梁,担当起排头兵。该院对遴选出来的院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加大指导和监督力度,在增加对其经费投入的同时,并下达相应的科研计划和指标,让每个重点学科感到有压力,促使每个学科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出高质量的成果,让学科建设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本着“做强重点学科、扶持一批新兴学科”的原则,淮阴师范学院建立优胜劣汰和滚动式考核的机制,对学科方向进行凝炼,整合资源,于去年5月又重新评审确定了古代文学、理论物理、无机化学等6个院级重点学科和人文地理学、中国文化史等7个院级重点扶持学科,从人、财、物等全方位给予扶持,让重点学科发展上档次,出精品,并带动全院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以人为本推动学科建设蓬勃发展
学科发展离不开一批知名专家教授的加盟和指导,要使学校的学科建设上台阶,关键是人才。淮阴师范学院采取强有力的校内特殊津贴等分配制度改革措施,用优厚的生活待遇、高标准的科研条件和满意的工作环境培养学术队伍,稳定现有人才,投入足够经费培养和造就一批学术新秀,并积极引进外地优秀人才来淮阴师范学院工作。目前该院已初步形成一支治学严谨、水平较高、团结协作的学科梯队,推动了学科建设蓬勃发展。
在日常工作中,学院重视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采取了一系列倾斜政策,努力做好“拴心留人”工作,在引进教授、博士的同时,淮阴师范学院鼓励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围绕着“扩大数量、优化结构、稳定骨干、造就名家”的思路,学院先后出台了《关于设立教授基金项目的意见》、《关于发放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津贴的意见》等文件,在学术研究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和经费资助,努力营造和谐、协作的宽松学术环境,努力形成一个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学术群体。与此同时,学院积极聘请校外知名教授来校兼职任教,以更好地促进各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