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初二的记忆(短章五则)
****
(E)十二月初二的记忆
农历的十二月初二。
每年的这一天,家族都会非常隆重的过。家家户户买好菜,喜迎八方来客。家境殷实的,摆上十桌八桌。家境差一些的,也会摆上两桌。
通常午饭是正餐时间,每家的大门都是敞开的,欢迎宾客前来。有自家亲戚,有隔壁村的好友,也有远方的朋友同事。
这个节日,只有山前的我姓家族才会过。山后的李家是不过这个节的。
这一天,实际上称不上为节日,不是节气的节日,也不是国家法定节假日。但是节日的气氛,不亚于春节,更不亚于南方的七月十四。
那是因为这一天是有个故事的。
这个故事都是上一辈的老人跟我们讲的,而这些老人也是听上一辈的老老人讲的。
清朝末期,作为南蛮之地,这个南方偏隅经常受到邻国邻域的骚扰。由于距离京城太远,地方百姓唯有奋起抗争,才有安稳之日。因此,当地有习武防身的习惯。
习武习惯是从上上上辈的太爷爷那一代开始的。相传太爷爷以前在福建行走江湖,曾在南少林习武,习得一身好武艺,在当时也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但由于小人得志,得罪当地官贾,不得已西走南蛮地,躲避追责。于是到了老家的荒地,开荒繁衍。习武习惯也就沿袭下来。
太爷爷因抗外侵得力,且武艺高强,得到引荐进京赶考武状元。时届大年三十,须于十二月初三启程赶赴京城。因此,经大家商议决定,全村百姓于十二月初二这天提前给太爷爷过年,盛情邀请亲戚好友前来一起为太爷爷鼓劲助威。家家户户都备好酒,备好菜,打开厅门,喜迎宾客,全村喜庆可想而知。
从此,形成惯例,每年的十二月初二都要隆重地过,比过年还隆重。
自打记事起,我家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早早准备,母亲从自家菜园摘了最新鲜的青菜瓜果,父亲宰了自家的猪自家的鸡鸭。我也不闲着,烧火煮饭,摘菜择菜洗菜。直到万事俱备,只等客人陆续前来。
不一会,满满两至三桌饭菜已备好。
从午时到夜时,宾客不断,欢笑声不断。
由于村里在镇上做官做事的人比较多,这个节日影响力越来越大,后面有几年镇里都停工停业,全到老家吃喝来了,而且白吃白喝。这一天,从村头到村尾,停满了汽车、拖拉机、牛车、自行车什么的,人多得水泄不通。
这个节日变味了,人称“笨卵节”。山前村的人家为了应付越来越多的亲戚朋友,甚至未成谋面的所谓朋友,已日渐疲倦,已入不敷出。
后来,镇里下通告不允许公职人员离岗到山前村过十二月初二,村里人也慢慢地不再重视这个节日,仅仅作为一个纪念太爷爷的日子。
直到我外出念书,好多年都没有真正过过十二月初二,只是断断续续过了几次。在城市工作后,也只是象征性地过,偶尔邀请几个好友到酒店小聚,权当小小聚会罢了。
后来,十二月初二渐渐地变成了一个记忆,这一天我还是会想起很多儿时的点点滴滴。
这就是十二月初二的记忆。
(完。2020.1.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