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有啥用?
以下是读书无用论者的网摘观点:
(1)感觉工作中所需要的一些实际的素质和能力不能靠读书来获取。
(2)看见现在的社会中一些文化不高的人混得比学历高读书多的人更好。
(3)掌握社会权力和金钱的人并不都是书读得多的人,甚至有时恰恰相反。
(4)自己又不搞科研或当科学家,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任何事情都能举出反例,观点不能单纯从对与错的角度来评判,甚至对于当下追求速效、功利的社会大环境这是偏主流的观点。
但是请问,为什么当下垂直细分领域的培训产业和线上线下教育这么如火如荼?
其实普通民众亦或是大领导大老板都是普遍认同学习的必要性的,只不过快餐式培训更能迎合快速触发认知更新的需求。
在竞争社会,学识高下,拉长时间的维度来看或许就是决定一个人人生走向的最关键因素。
故学习一定是有用的,一技傍身吃大锅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2、那么读书就是学习吗?
人在这个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比如红灯停绿灯行这个基本的交通规则从你不知道到知道并去遵守就是学习。
你可以在小时候从父母处习得,这是碎片化学习,也可以看书籍获取全面的交规,这是系统化学习。
因为是社会人,故每个人都必须学习这个社会中的规则、生活技能,而读书仅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方法。
3、学习是否必须读书?
反过来问,学习是否必须要读书呢?
我的理解:要系统性、结构化的建立某一领域或主题的知识体系,捷径就是读书,而且不是只读一本,需要读这个领域内尽量多的书,从不同视角甚至是冲突中梳理出自身的理解,当然最终要内化为自身的认知还需要通过实践验证,反复更新才可。
当然现在有很多高质量的碎片化的文章,这类文章对于打磨你的认知深度和广度非常有用,但是前提一定要先具备完整的领域基础认知。
4、我对读书意义的理解
工业时代,大规模生产,流水线分工,工人与技师对于知识的更新依赖度低,一招鲜可以吃到退休,且人们的价值输出方式是以单人单点输出为主。
时代转型,个性化生产,各领域融合,单纯的体力型工种逐步被自动化替代,知识跨界成人才发展的主流方向,人们个体的价值输出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比如一个培训讲师,录制课程可以随时随地产生收益,一个课程在网上放一个月就堪比他过去一年四处讲学的收入。
一个软件工程师开发的金融APP,它的成本只是脑力与开发时间的投入,可以视为接近于零,但是收入可能是几个亿,这已经不能用工业时代单位产出来计算。
这是一个知识创造价值,跨界知识创造核心价值的时代,对人的价值输出与评价模式正在发生改变。一个7个人的公司可以创造13亿美元的年度营收,如何解释?其一,新时代必然出现商业新物种;其二,新物种必然依赖于高学识净值的新人类。
目前美国已经有30%的成人属于U盘型工作方式人群,他们如何稳固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答案唯有持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认知和技能。
当下有个流行的10000小时理论,说的是专注一个领域10000小时就可以成为顶尖专家。我想说的是,工业时代或许可以,移动互联网时代没有平台给你那么多时间,与其培养不如去外聘。现在的玩法是,你需要有一个相对高的认知储备,然后花2000-3000个小时成为顶尖专家。如何储备?系统化读书学习呗。
本质上,读书是个人竞争力净值的挣取。
你挣得钱不一定要一次花完,也不会时时拿出来显摆,但是你口袋里有钱心里就不慌,这就是读书对我的意义。
5、好友的观点
以下是我从一个学习型自媒体好友处转过来的一个观点:
读书无用的论调之所以盛行,实质是唱衰知识摄入的人对于知识的依赖本身就低,没有必要去劝服他接受知识,而认可读书有用的人就去读书。
读书不会给你一个具体的或者一个立刻改善环境的结果,但是读书会给你一条路径,这条路径是良性的,每当你用书中的知识解决了一个问题,这样就促使你更认真地读书,每当你更认真地读书就能解决更多的问题,这是一个正向的收益的路径依赖。
读书就像一条路,我不知道你会走向哪里,但是你不读书你将会失去一个可能性,而读书的你将变得与众不同。
6、鸡汤也来两盅
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那你就该沉下心来历练;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雄心,那就静下心来读书。
你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等时间长了,那些细枝末节你都忘了,剩下来的,就成了你的素质。
当我们还是个孩子时我吃了很多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一部分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读书对你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