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文化苦旅-都江堰

文化苦旅-都江堰

作者: 茶泽小话 | 来源:发表于2019-02-01 23:22 被阅读0次

        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一位现代女作家见到这尊塑像怦然心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她由此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脚下的江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来,一派义无反顾的决绝势头,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凌厉锐进。我站的这么高还能感觉到它的砭肤冷气,估计是从雪山赶来的吧。但是,再看桥的另一边,它硬是化作许多闪亮亮的河渠,一片慈眉善目。人对自然力的调理,居然做得这么爽利。如果人类做什么事都这么爽利,地球早已是另一副模样。

        都江堰调理自然力的本事,被近旁的青城山作了哲学总写。

        青城山是道教圣地,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大宗教。道教汲取了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把水作为交易的象征。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

        看上去,诗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

(茶语)亦如道之道,也就是水之道,天之道,生之道。拜水亦为问道,拜心亦问心,水周而复始蒸发冷凝,循环往复,又是万物之源,易经中讲求天人合一,人没有征服自然,而是顺应自然,属于万物又不属于万物,同时却却与万物相统一于天地。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阴阳互变。譬如阴阳二爻,两气消长对立统一。因此,只有回溯根源才能走得更长远,融汇消化才能更好传承和发扬。

相关文章

  • 《文化苦旅——都江堰》

    通过描写,把都江堰的水都写活了。道之道,也就是水之道,天之道,生之道。因此,也是李冰之道、都江堰之道。道无处不在,...

  • 《文化苦旅》都江堰

    道之道,也就是水之道,天之道,生之道。因此,也是李冰之道、都江堰之道。道无处不在,却在都江堰作了一次集中呈现。 ...

  • 《文化苦旅》|都江堰

    第一节,将都江堰与万里长城作比较。一座两千多年的水利工程,至今还一直执掌着亿万人的生计,为天府之国提供庇护和滋养,...

  • 文化苦旅-都江堰

    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

  • [都江堰]——《文化苦旅》

    1 虽然现在的我是个名副其实的,家门不出校门不迈的宅女,但我依然记得初中有一段时间,我特别想出门去看看。看看这个世...

  • 道之道,水之道,天之道,生之道

    读完《文化苦旅》的《都江堰》,选择最令我心动的一段与大家分享。都江堰成就了四川的天府之国,李冰的治水更领悟了...

  • 深淘滩,低作堰

    #华为隐喻100则#第十三则 余秋雨在他著名的《文化苦旅》一书的《都江堰》中,开头就给予了都江堰比长城还高的历史地...

  • 再读都江堰——之遇见都江堰

    去年第一次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都江堰》,就知道那句:‘‘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是先生在青城山留下的一...

  • 都江堰-碧水青山两相依(一)

    摄影/文字:诺尘 记得对于都江堰的印象应该是始于高中的语文课本中《都江堰》一文,作者是著有《文化苦旅》一书的余秋雨...

  • 【68】白马寺

    从昨天起,我开始阅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了牌坊、寺庙、都江堰、道士塔、莫高窟等几篇文章,思绪万千,不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化苦旅-都江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lyj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