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都江堰

作者: 白玉寒天 | 来源:发表于2020-10-15 09:35 被阅读0次
《文化苦旅》

第一节,将都江堰与万里长城作比较。一座两千多年的水利工程,至今还一直执掌着亿万人的生计,为天府之国提供庇护和滋养,万里长城虽然也体现了民族的惊人意志力,却早已废弃。细细算来,万里长城还是都江堰的后辈。

第二节,讲述都江堰的游览价值。余秋雨笔下的水,壮阔而富有灵性,仿佛描述了一幅都江堰的画面,将这千年工程展现在眼前。水的奔腾,水的乖顺,彰显出都江堰的设计构思巧妙,设计者的独具匠心。

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骤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

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

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向。

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第三节,讲述李冰治水。一个官僚,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工程师。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没学过水利,却竭力钻研,总结出治水三字经和八字真言,建造出空前绝后千年不朽的伟大工程。李冰的精魂不散,且代代传承。

第四节,写都江堰的道。都江堰和青城山相邻而居,互相映衬,彼此佐证,成了研修中国哲学的最浓缩课堂。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

作者将名垂千年的都江堰,理解为人与水的关系,更升华为道之道。道无处不在,却在都江堰作了一次集中呈现。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

  • 《文化苦旅——都江堰》

    通过描写,把都江堰的水都写活了。道之道,也就是水之道,天之道,生之道。因此,也是李冰之道、都江堰之道。道无处不在,...

  • 《文化苦旅》都江堰

    道之道,也就是水之道,天之道,生之道。因此,也是李冰之道、都江堰之道。道无处不在,却在都江堰作了一次集中呈现。 ...

  • 《文化苦旅》|都江堰

    第一节,将都江堰与万里长城作比较。一座两千多年的水利工程,至今还一直执掌着亿万人的生计,为天府之国提供庇护和滋养,...

  • 文化苦旅-都江堰

    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

  • [都江堰]——《文化苦旅》

    1 虽然现在的我是个名副其实的,家门不出校门不迈的宅女,但我依然记得初中有一段时间,我特别想出门去看看。看看这个世...

  • 道之道,水之道,天之道,生之道

    读完《文化苦旅》的《都江堰》,选择最令我心动的一段与大家分享。都江堰成就了四川的天府之国,李冰的治水更领悟了...

  • 深淘滩,低作堰

    #华为隐喻100则#第十三则 余秋雨在他著名的《文化苦旅》一书的《都江堰》中,开头就给予了都江堰比长城还高的历史地...

  • 再读都江堰——之遇见都江堰

    去年第一次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都江堰》,就知道那句:‘‘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是先生在青城山留下的一...

  • 都江堰-碧水青山两相依(一)

    摄影/文字:诺尘 记得对于都江堰的印象应该是始于高中的语文课本中《都江堰》一文,作者是著有《文化苦旅》一书的余秋雨...

  • 【68】白马寺

    从昨天起,我开始阅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了牌坊、寺庙、都江堰、道士塔、莫高窟等几篇文章,思绪万千,不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化苦旅》|都江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yhn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