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所作,书中讲述了两个男孩的故事。
童年时期的阿米尔和哈桑是一对要好的朋友,他们快乐地生活在阿富汗。
阿米尔于1963年出生在喀布尔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普什图人(阿富汗斯坦的主体民族)。他家仆人的儿子哈桑从小就是阿米尔的玩伴。尽管阿米尔只是一个小孩子,但是他也树立了许多等级观念和宗教民族观念,“我从来没有认为我与哈桑是朋友”,“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
而哈桑是一个忠诚、善良的孩子,他将阿米尔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心甘情愿地为阿米尔做任何事情。阿富汗盛行风筝大赛,即用自己的风筝切断别人的风筝的线,被切断而落下的风筝归追到它的人所有。阿米尔是切断风筝线的人,哈桑就是为他追风筝的人。哈桑曾对阿米尔说,愿意一直为他追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
(二)
“间一分一秒过去 ,而一秒与一秒之间,似乎隔着永恒。”
1975年的放风筝比赛,打破了他们之间所有的宁静。而阿米尔背着沉重的愧疚和自责生活了半辈子,直到灵魂得到救赎。
普什图族孩子阿塞夫仰慕纳粹,鼓吹普什图人比哈扎拉人更优越。有一天他和阿米尔、哈桑发生冲突,哈桑用弹弓维护了阿米尔。在这场比赛中风筝比赛中,阿米尔想通过这场风筝比赛赢得父亲的认可和全部的爱,他勇夺冠军,哈桑去追第二名的风筝以证明阿米尔的战绩,却不幸被阿塞夫和手下抓住。阿塞夫要哈桑把风筝给他,哈桑不肯,于是阿塞夫用强奸的方式羞辱了哈桑。
这一切其实都被阿米尔看到了,但由于对优越感的渴望以及面对恶势力时的怯懦自保,阿米尔没有挺身而出。此后阿米尔的内心一直被羞愧和痛苦所折磨着,再也无法面对哈桑。为了躲避哈桑 ,走出自责和羞愧,阿米尔诬陷了哈桑偷东西,逼着哈桑和他的父亲离开了他们,搬到了哈扎拉族聚居的哈扎拉贾特山区。
哈桑还是那个哈桑,阿米尔却不再是曾经的阿米尔,因为他的内心有了黑暗。
离开是一个懦夫的逃避,离开是弱者的自我救赎,当阿米尔选择逼走哈桑时,他才知道他曾经犯下的过错,这一辈子都无法再挽回。
不要让自己的人生,有诸多的遗憾,因为有些人的离开,一转身就是一辈子的距离。
(三)
“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斯坦,两年后爸爸带着阿米尔逃往巴基斯坦,把家留给好友拉辛汗照看,后又迁到美国旧金山。阿米尔成了作家,并有了自己的家庭。父亲去世了。
2001年,一个夏天的午后,父亲生前的好友拉辛汗打电话给阿米尔,告诉他哈桑和阿米尔竟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告诉他哈桑已经去世,是为了保护阿米尔家的老房子,和他的妻子被塔利班当街杀死的。身患重病的拉辛汗请他回来,并给他指明了方向:“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不是离开就可以遗忘,只是对面的人不想再追究。
(四)
“为你,千千万万遍。”
阿米尔觉为了弥补对哈桑的愧疚了,也为了寻找自己的亲侄子索拉博,38岁的阿米尔又重新回到了阿富汗。现在的阿富汗已经不”阿米尔童年时的那个阿富汗了,四处都弥漫着暴力、硝烟、战火,稍有不慎,就会有性命之忧,但是阿米尔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索拉博。为了索拉博,他和已经成为塔利班首领的阿塞夫大战了一场,阿米尔全身都是鲜血,可是他并没有感到害怕。想起哈桑拿着石榴,在头顶揉碎,衣服全被染红的样子,他此刻觉得自己的心病被治愈了。最后,他和索拉博一起逃走了,然而,此时的索拉博心灵早已受到了重创。为了给索拉博重新找回生活下去的勇气,在故事最后的风筝比赛中,阿米尔成为了帮助索拉博追风筝的人,带着对哈桑满满的愧疚。
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为你,千千万万遍。”不仅是阿米尔心中对索拉博的诺言,更是对逝去的哈桑所许下的永恒的承诺。从哈桑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到阿米尔对哈桑之子说“为你,千千万万遍”,我们看到了灵魂的救赎。
(五)
“飞蛾扑火是因为着魔,狼群爬山是为了寻找太阳。”
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风筝不仅仅是阿米尔与哈桑童年的玩物,更是存于心中的善良和正义,是亲情、友情、爱情。不只是是阿米尔在追,我们也在追。控制着风筝的鱼线,连接着风筝和卷轴,是机会,也是割伤手指的凶器。痛却依旧不肯放手,就像拉辛汗对阿米尔说的真正十恶不赦的人是不会感到愧疚的,所以那些不肯放手的都是心存善意,希望悔改的人。只有追到了风筝,才能找到归属,成为那个自我期许的阿米尔,成为内心健全的人。
最初因哈桑追风筝时酿下的悲剧苦种,到最后索拉伯看到追风筝的阿米尔时的微笑,这颗背叛的种子,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一救赎,开除了人性的真善美。
“为你,千千万万遍”,就算再艰难,再凶险,为你,我追。愿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风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