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一颗未凿童心在世间行走
文/纳兰泽芸
我的友人王可尘,平素在我以及其他朋友眼中是一位大大咧咧的IT男,我们从来不曾想过他与“文学”会有何“瓜葛”。
所以当那天另一位朋友将他的童话《乌鸦流浪记》发给我看时,我大感意外。正如朋友所说:“纳兰你看看,一定会惊讶的。”
而当我认真读完这部近三万字的童话著作时,我感觉“惊讶”两个字已不能形容我彼时的感受,我觉得用“震撼”这个词会更妥贴一些。
是的,震撼!
我没有想到,“粗线条”的王可尘竟然能写出这样细腻如丝的童话作品。有一个词叫“静水流深”,我想,他就是。
我更没有想到,童话还能这样独具匠心地写,还能这样别具一格地写。
我想,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读得最多的是《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郑渊洁童话》。
事实上,我在本该读童话的年纪时却没有童话可读,那时候乡下孩子只能勉强哄饱肚皮,哪会奢侈到读什么童话?直到小学四年级时,因为我的语文成绩特别好,新来的语文老师方老师常常从他家里带书来给我看,其中就有《格林童话》。
我当时很沉迷于格林童话的叙述方式和氛围,往往是女主人公有着恶毒的继母,还有邪恶的巫婆,经历命运流转,英俊的王子到来拯救了公主,那些恶人都得到了应有的下场,最后王子公主永远在一起过着阳光灿烂的幸福日子……
格林是位不折不扣的乐观主义者,无论主人公经历多少曲折坎坷,经历多少黑暗与光明,但结果总是美好的。这样的童话让读者始终笼罩在一片明亮的光晕之中,相信这个世界对人都是赤诚相待,让人对世界充满信心。
后来又读了《安徒生童话》和《郑渊洁童话》。
安徒生童话,要比格林童话沉重灰暗一些。冻饿而死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化为大海泡沫的小人鱼、被熔化的小锡兵……他的笔下总有那么多人间悲苦,令人柔肠寸结。然而这种人间悲苦却并不是一味地让你难过,虽然这种美看上去很残酷,但更多的是让你感动。他将人性里面最真实、最真诚的东西袒露给人看,让人感到融融暖意——那是含着泪水的微笑。
而郑渊洁呢,他是一个能量充沛的斗士,他用童话做载体或者长矛,高举着他的长矛与现实中那些不尽如人意的教育现实做斗争。他的皮皮鲁、舒克贝塔等等都是他童话中的孩子,他和这些孩子一起用行动抨击中国学校与家长的不恰当教育方式。
郑渊洁用自己真实的行动,为儿子营造了一个与皮皮鲁一样没有升学压力、考试排名,没有邪恶、争斗的读书环境。儿子小学未毕业就被爸爸领回家,爸爸自己为孩子编撰了一些有趣的教材,给儿子上课。每天只上上午三节课,其他时间儿子自己做喜欢的事。傍晚,他带着儿子去河边散步,讨论不同的话题。
……
而当今天已为人母的我读到《乌鸦流浪记》时,我竟意外而吃惊地发现,《乌鸦流浪记》竟然融汇了格林、安徒生、郑渊洁三者童话的共同特征。
《乌鸦流浪记》拥有格林童话的明亮光晕,让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信心——平时咋咋呼呼,似乎喜欢欺负小和尚的毛脸儿和尚,其实本质是多么的善良!他与小和尚打打闹闹其实是因为自己的天真未凿而已。
当那天毛脸儿和尚与小和尚又一起去抬水,小和尚抬不动了对他说:“师兄啊,你年纪大个头大,你是师兄,师兄应该让着师弟啊!”听了这话,毛脸和尚立刻让小和尚抬前边,他自己抬后边,而且还悄悄地把水桶朝自己这边又挪了挪,好让小和尚抬得更轻松些……
这样的善良,令人微笑。
《乌鸦流浪记》拥有安徒生童话式的真实与真诚,让人不禁感动与柔肠寸结:七彩鸟“蘑菇”与乌鸦由最初的不打不相识,到后来的朝夕相伴。然而冬天到了,贪玩的“蘑菇”面对乌鸦让它搭窝以及邀它到窝里取暖的劝告,没有听从,最后冻死在寒夜里
——乌鸦醒了,天已经亮了,周围一片白色,白得刺眼。乌鸦扭头看看蘑菇,蘑菇不在,他睡觉的枝干上是一层厚厚的雪,好像那里从来没睡过一只鸟儿。“糟了!”乌鸦大叫一声从窝里跳了出来。果然不出乌鸦所料,地面上半露着蘑菇鲜艳漂亮的尾羽,其它部分则被大雪淹没了。蘑菇死了,被冻死了。乌鸦伤心极了,他把蘑菇埋在树下并把自己的窝拆了盖在蘑菇身上,最后在上面盖了厚厚的一层雪。乌鸦看着蘑菇的新家默默的说:“每当天空又下起了雪,风中有朵雪做的云,每当心中又想起了你,风中有朵雪做的云……”
这样的友爱,令人动容。
《乌鸦流浪记》中时时萌动一颗如郑渊洁童话中那样热爱孩子的童心,这颗热爱孩子的童心在“前言”中尤其明晰。譬如这几行字,就曾经让我长久地感动着:我和丫头“合谋”篡改了很多经典童话故事,这些睡前小故事让丫头笑得很开心,梦里经常咯咯地笑;这些故事也让我告别了失眠,让我觉得犯困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儿。也许我坚持讲下去会成为故事大王呢,那我一定要感谢我的丫头和我家的枕头。
令我感动的还有这几句:我还要感谢我们社区门口卖烤白薯的老大爷。大年初六傍晚我曾经把他卖剩下的生白薯包圆儿了。这是我和丫头的美好回忆,是进入美梦的钥匙,是纯真世界漫游的小船。顺便说一句,像我这种充满纯真和浪漫情怀的人,买白薯是从来不砍价的。我觉得被挑剩下的白薯有着充满期待的心、感恩的心、忧郁而孤傲的心,他们情感丰富外表平凡内心美味,更应该得到珍惜。我看到丫头还在睡。丫头嘴里叼着手指,脚丫子露在被子外面……
生活中的王可尘,或者说我们眼中的王可尘,是一位北方男人,甚至有点“粗犷”的“嫌疑”。然而,当我细细品味这几句话时,我的心里却泛起温润的潮意——如此慈父之心,在他的丫头面前真是堪比赤子之心!这样的慈父男人,在大年初六的傍晚把卖白薯老大爷卖剩下的白薯不还价地包圆儿了,甚至还可爱地认为那些被挑剩下的白薯“有着充满期待的心、感恩的心、忧郁而孤傲的心,它们情感丰富外表平凡内心美味,更应该得到珍惜。”
原来,他不仅对丫头是慈父,对素不相识的人甚至是对一个白薯还有颗慈心。
只有拥有这样的一颗仁慈心的人,才能在他的笔下流淌出这样一个令人感动、令人动容、令人深思的童话故事。
除了令人感动与深思之外,读过《乌鸦流浪记》的人,恐怕都要为作者那“鬼斧神工”的奇思妙想而折服和惊叹不已。他令人惊叹地将上世纪八零年代到如今的经典动画片、童话,甚至是儿歌,几乎来了个“一网打尽”,而且串联得近乎“天衣无缝”,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葫芦娃、寒号鸟、狡猾的狐狸、阿凡提、黑猫警长、毛脸和尚孙行者、捞月亮的猴子、灰太狼、熊大、光头强……这些孩子们耳熟能详的经典童话人物,在王可尘的笔下,在他绘制的错综复杂的故事经纬中,演绎着别样的善恶人生。
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就是说无论哪个孩子,在他刚出生时无一例外都怀有一颗赤子之心。然而为何长大之后却是天渊之别呢?原因就是“习相远”。这个“习”,包括周围的人际环境、社会氛围,更为重要的就是来自成年人尤其是父母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父母的教育方式与行为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日后的个性发展方向。
现如今的成人,为了世俗利益熙攘奔忙,已经很少有人能够停下来关照一下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所幸,还有一位名叫王可尘的为人父者,仍怀着一颗未凿的童心在世间行走。
他让他的“丫头”以及其他认识或不认识的孩子们在他的童话里,不仅回到生命的初始与本真,还能学习到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学会的一些知识。
譬如,当狼大在追杀小猪三兄弟时,从小猪们智斗狼大的过程中,孩子们润物无声地懂得了一些必备的人生知识:1、做事要认真,这样才能成功;2、火很可怕,不要随便玩火;3、大家齐心,其利断金;4、不要轻易给陌生人开门;6、紧急情况下如何报警……
譬如,当乌鸦凭借自己的智慧,战胜重重困难,打败众多强大的敌人后,众鸟一致推选他为鸟王,乌鸦谦逊地推辞说自己没有华丽的外表,也没有动听的歌喉,恐怕没有资格当鸟王。众鸟说华丽的外表与动听的歌喉固然让人悦目悦耳,然而只有聪慧和睿智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本领。华丽的外表与动听的歌喉只是聪慧的头脑的点缀而已。
……
这些,都是孩子在人生初始阶段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绝佳诱因。
而这些知识的传递,并非枯燥乏味的,而是在如同棉花糖一样甜甜的讲述之中或阅读之中完成的,就那样润物无声地,让孩子们的小心灵得到智慧甘泉的洗礼。
我们要明白,孩子童年的回忆将成为他们未来自信、勇气与情感的来源,这个来源越丰盈、越温润、越饱满,他们今后的人生就会越发明朗、越发开阔。
安徒生曾坚持认为自己的童话不仅是给孩子们读的,也是给成人读的。我想安徒生之所以坚持这样认为,那是因为每个童话里面都涵蕴着我们内心深处那个遥望却不可即的理想,它真正触及到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
无论童话里的主人公有着怎样的奇遇或征途,童话的美,都仿如那早春被薄雪披覆的土地,看上去简单,内心却有春天温暖的生命力量在暗暗萌发,令你惊喜,令你感动,感觉自己在被这个世界如此温柔地相待。
王可尘童话里的每个角色都散发出迷人的光芒,他不仅可以让孩子们、也可以让成年的你紧紧追随他独到的想象力,每一个精致的场景都会让你意犹未尽。
那么,好吧,就让你一起来吧,与你亲爱的宝贝一起漫步在《乌鸦流浪记》这样一个温暖、明净的童话世界里,与那只可爱聪慧的乌鸦进行一次流浪之旅吧!
相信,它不仅会成为作者的“丫头”的美好回忆,也会成为你的宝贝、以及你自己的美好回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