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上张老师分享的一个咨询案例,让我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刚有孩子时,看了很多的育儿书籍,感觉自己懂得了很多的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情境中,我对待的孩子的方式却完全和书中的方法是背离的,那个时候特别沮丧,对自己特别失望:学习了那么多,却依然不知道如何养育孩子。这种对自己的失望和无力感所产生的愤怒,也转嫁到了孩子身上:是因为他,我才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把自己交付出去,期待这本书让我改变,我把改变寄希望于外界。张老师说:一切的改变就从你是不是决定改变开始。当我没有想要改变自己的时候,不管我上多少的课,看多少的书,改变都不会发生。通过外部的所有的学习或心里咨询,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回到自己。
张老师分享的刘丹老师的这段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每个孩子,其实都是最懂父母心思的人。所有的孩子,都从幼年开始,细读父母这本书,然后用其一生的时间去做他认为对父母最有意义的事。有的孩子读出父母对人生的信心,就用一生追求成功;有的孩子读出父母对自己的失望,就用一生酝酿失败;有的孩子读出父母对自己的依赖,就用一生走不出父母的视线;有的孩子读出父母对生活的乐观,就用一生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这叫作忠诚!
我的父母从他们的父母那里读到的书是什么样子的?我又从自己的父母那里读到一本怎样的书?而我的孩子呢,又继续读一本怎样的书?一代又一代,书里的东西在传承,那颗对父母忠诚的心不变。
我从自己的家庭中学习了什么?是如何影响我现在的夫妻/亲子互动关系的?
追踪家庭模式,我发现自己既认同了父母的优点,也认同了父母的缺点。妈妈勤劳善良,把孩子和丈夫都照顾得很好,即使生活清寒,妈妈靠自己的双手让家充满温暖。爸爸好强,有责任心和上进心,努力让生活越来越好。这些特质在我身上都有。妈妈情绪化爱唠叨爱指责孩子,胆小怯弱依赖伴侣,爸爸严厉,不善言辞,妈妈和爸爸吵架时,害怕冲突,隐忍委屈,不直接表达出来,不敢站在平等的位置和爸爸沟通。这些我不喜欢的部分,也在我身上体现出来。我成了妈妈后,也会忍不住唠叨孩子,孩子犯了错,第一反应是指责和惩罚他们。和老公有冲突时,自己默默生气,不会大吵大闹。我以为自己曾经努力去改变这部分我不喜欢的地方,但是刘丹老师的那句话惊醒了我,我其实没有去改变,没有真正付诸行动,因为我要忠诚于他们,不管好的坏的。看到这个逻辑后,我好像有一点感悟,当我开始不认同父母的方式时,我并不是在背叛他们,而是我做了自己的选择。而当我的孩子不认同我的方式时,他也不是在冒犯我,他也只是遵从了他自己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