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子何江登上哈佛大学演讲台,靠自身的才华,精彩的演讲,这位学子迅速在网络上蹿红。由此而成为网红的他,出生于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窃以为,这正是“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农村孩子想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冲破自身阶层的束缚,改变自己的命运,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因为不寻常,所以备受关注,这不明摆着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事实:寒门难出贤!
诚然,寒门能出贤。千百年来,人们喜欢以寒门中的贤人来励志。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贤人”有72人,其中不少出自寒门,如,被孔子陈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颜回;不仅位居72贤人之首,而且被后世尊为“复圣”;被庄子言为“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缺衣少食,面带菜色,却被后世尊奉为“宗圣”。宋代欧阳修家境贫寒,以地为纸,以荻杆为笔,勤奋苦读,最终功成名就。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是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寒门出贤概率问题,也就是幸存者偏差。那些人被后世铭记,绝不是因为他们出身寒门,而是因为他们在某一方面取得了成功。想想那众多出身寒门的子弟中,有多少人一生就只能在贫寒的泥潭中苦苦挣扎呢?据《通典·选举三》,唐代“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唐初大郡一般在3万户以上,以每户平均5口人来说,至少有15万人,换算下来,录取比例为总人口的1/50000。不仅是录取比例小,而且录取时认为干预较多,难有公平可言。这些落榜的子弟中,绝大多数出身寒门,他们一生郁郁不得志,死后只能埋没随百草,连姓名都难以留下。寒门贤才固然难得,他们的成功确实能激励人心,但更多的寒门子弟终其一生不能走出自身的圈子。
贤人即德才兼备的人,有德,即能替别人着想,愿为天下谋利;有才,即有本事,能成事。一个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人,要他德行高尚,有点强人所难。“不食嗟来之食“的黔敖,饥肠辘辘之时,不管是为了尊严还是为了面子,拒绝了别人的食物,最后饿死了。现在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反观现实,为了生存,底层社会的人更容易突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告诉我们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也说生理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笔者在农村生活时,常见村民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反目成仇。一个小伙子没钱买手机竟然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卖掉一个肾脏。细数社会种种犯罪,家境贫寒者居多。因此,出身寒门如果有一技之长,也只能混个温饱,以此安身立命罢了,想要他们替他人着想,为天下人谋利,难矣!不要鲜活的个案,看看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为了个人私利,不顾社会公德的行为比比皆是,甚至不惜触犯法律,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也。
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有些人抓住了机遇,飞上枝头变凤凰了,所谓的寒门出贵。可是还是有些人心中依然不够“暖“,反而戾气更重重,开得起豪车的人,竟然为了几块钱的停车费拿刀捅死了看门的大爷;大学教授因环卫工人挡路而将其暴打一顿,不管这些是不是出身寒门,至少他们不懂得“寒”意。
寒门要出贤,要求社会为他们提供上升的通道,如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虽说是统治阶级笼络精英的手段,但也为寒门提供了一条上升的途径。寒门子弟要成才成贤,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努力与付出,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