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朋友圈,你会发现,那些依然坚持在朋友圈里抒发情感的人,年纪基本都不大。并不是说这样不对,毕竟谁还没有年轻过呢?
以前,但凡遇到点挫折或委屈,总喜欢在朋友圈里吐槽、抱怨,不然心里总不痛快。后来才发现,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哀嚎。
没有一份工作不辛苦,没有谁的人生永远风平浪静。谁不是一边咬牙苦撑,一边奋勇向前。小孩子才会把情绪都摆在脸上,真正成熟的人,都懂得收敛情绪。
村上春树曾说:“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无论你经历过怎样泣不成声的夜,第二天的太阳也照常升起,大街上照样人来人往。
就像鲁迅的一段话:“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 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想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快乐分享错了人,就成了显摆;难过分享错了人,就成了矫情。
微信列表的好友越加越多,真正能交心的人却少之又少。你发的朋友圈,别人未必在意;你的快乐或难过,别人也未必关心。 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什么心思再去发朋友圈。 想起小说《摆渡人》里的一个问题: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人生的此岸、彼岸,中间横亘着茫茫的人海。 谁能成为我们人生的摆渡人呢? 答案是,只有你自己。
朋友圈里的“伪精致”,不过是一个自欺欺人的骗局。
社会学家戈夫曼曾说:“社会和人生是个大舞台,每个成员作为表演者,都十分关心自己在观众面前塑造的形象。”
如今的朋友圈,就是一个浓缩的舞台,很多人习惯了在上面表演、装扮,却忘了生活本身的样子。
用看似丰盈的朋友圈,掩盖自己实则简陋的生活,真正重要的,不是如何营造朋友圈里的人设,而是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就像蔡康永所说:“要恭喜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他们把大部分的心力拿去应对真实的生活,他们找到了生活的重心。”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早就找到了生活的重心,活出了最真实的自己。
而朋友圈,本身就是经历打磨与修饰的产物,何必太当真。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都已看清人情世故,活得云淡风轻。
朋友圈于他们,不是一扇供人观赏的橱窗,而是一面自我审视的镜子。在不发朋友圈的日子里,他们都在认真、努力地生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