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网易看到有一个视频,介绍一个很小型的组织,叫茶书道。这个组织在一处僻静山林盖了间很雅致的茅棚,核心成员长期居住于此,同时也有会员不定期的小住几日。他们每日的生活就是品茶、诵经、游山、玩水,信奉秉行的是一种古雅自然不流于俗的人文生活理念。
看到视频里的青山妙水与袅袅香气缭绕的茶棚,的确让人心之所往艳羡非常。每天忙忙碌碌的生活过惯了真的很向往这种恬淡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尤其北京最近大霾当道,更是催生我跃跃欲试的想法。但只一刻,我的思绪就落了地,不因别的,只因我想到了社会责任感。
我不是多高尚的人,只能算是想的比较多的人。人生下来就拥有了社会属性,受到了“先人”的各种福利待遇。衣食、教育、保险不一而足。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正是如此。身处社会,多多少少要做些什么回馈下社会,其实我们上班、劳务、归隐等等,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是在间接地回馈社会。不是在谈感恩,而是大多数的人都在繁杂的事务中看不到自己回馈什么给社会,无法收获某种成就感。比如我们都是纳税人,也许你脚下的一块砖一块瓦就是用你的税款买来的,贡献谈不上多大,但积水成海,社会是大家的,是群体的力量造就的,大家让社会给美好,社会也回馈给当代的以及后代更好的生存环境。
茶道社以及近几年涌现的很多追求“返古”生活的组织和个人,他们也有社会贡献,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但是他们信奉的理念在我看来却是狭隘的,有些自私的。想要寻求内心的安宁,远离喧嚣的社会,这种人自古有之。但是我却想到一句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句诗的意思大家都明白,内心的安宁不在于外在环境,而是心境。想要通过归隐深山来催化下心境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你跑到山里就不出来了是不是不太好呢?
读过一本很有名的关于隐士的书《空谷幽兰》,读后让我种下了一定要去终南山隐居的心结。这种心结持续到现在,但却不是现在,而是以后。因为我想到那些真的隐士都是有根基的,他们从小就开始追求自己的道,是有经验,有真正见地的。先天条件让他们有“资格”去归隐。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视频里有一段茶道社成员在集体诵经,他们说他们信奉的是儒教。抛家弃业,远离社会,好像不是儒家所奉行和教导的。不论是佛门还是道家,修行是好事,但是都有一个前提——持正见,修正道。没有正确的认识修的道就算不入魔道也会走很多弯路吧。我觉得这个正见里就包括一个社会责任感。首先认清你的社会属性,你的社会价值。我觉得那些放弃百万年薪的人去归隐是合理的,因为他们在社会的价值已经得到了体现,他在社会的修行是有了结果的。而很多因为人生困苦等俗事而想求得解脱的,我觉得去归隐一阵子也挺好,但是你最后还是要出来的。佛家有个回向的说法,你求得了自己一时的解脱,怎么求得永久的解脱?成佛成仙吗?那还是你解脱前的想法。我不信奉什么,我现在也没有什么能力做出什么大的贡献,但是我能够想象到一个人他带给社会的价值越高,他的内心应该是越接近解脱,越接近“道”的。
比如扎克伯格,前阵子声明以后会捐献99%的股份,我想他的内心一定是快乐,也是非常安宁的。这种内心境界与真正的高僧大儒那种真的看破了红尘我想应该是在一个层次上的,或者前者更容易修到后者的程度。各家有各家的修行法门,有各自的信仰,成佛成仙,且不谈其是否能够实现,但我想身处神佛之位肯定也不是游山玩水的,他们也是有佛界仙界的社会属性的,他们也是要有“回向”的。
“朝闻道,夕可死矣”,归隐的人以及社会中的人都有各自的道,但是我们大多无法在有生之年求出结果。其实我想说的很简单,就是无论你信奉什么,想追求什么,先把身为“人道”的道践行出来,然后再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道,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从人“道”证出你的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