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作者: f57b42734ec0 | 来源:发表于2023-09-04 16:23 被阅读0次

胡蝶,被誉为民国时期的第一位美女,也是第一位中国正式民选的“电影皇后”。她一生出演了上百部电影,扮演过女教师、舞女、劳动妇女等多种角色,诠释了无数不同阶层的女性形象。

她是中国早期横跨电影无声和有声时代的著名女演员,既是中国电影的见证者,也是中国电影的同行者。

少女时期的胡蝶

作家张恨水曾这样评价胡蝶:“她为人落落大方,一洗女儿之态,性格深沉,机警爽利。十之五六若宝钗,十之二三若袭人,十之一二若晴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胡蝶的人生,去感受她在光影中的传奇故事。

1.初次选拔,圆梦艺术

1908年3月,胡蝶出生于上海提篮桥怡和码头附近的辅庆里。她的父亲给她起名宝娟,希望可爱的女儿能在动荡的年代里过上宁静安逸的生活。

胡蝶在辅庆里度过了4年的时光,直到1912年全家离开上海。由于父亲在铁路上工作,她跟随父亲开始了在铁路沿线的生活。

由于父亲的工作,再加上政局多变,在那段时间一家人经常搬家。尽管生活不稳定,但父母对胡蝶仍然精心呵护,宠爱有加。

短短几年间,胡蝶和父母先后移居天津、东北、北京和广州。年幼的胡蝶跟随父亲经常在外奔波,因此也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各种人。他们的言谈举止给童年时期的胡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为她后来在银幕上塑造各种角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4年,16岁的胡蝶跟随家人回到了上海。长大后的胡蝶漂亮聪明,父母希望她能继续求学深造,但是胡蝶却对当时发展迅猛的电影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胡蝶

为了培养更多的电影演员,发展中国的电影事业,当时著名的电影人顾肯夫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电影学校——上海中华电影学校。

刚回到上海的胡蝶看到学校的招生简章,热爱艺术、喜欢戏剧的她立马报名。那时候她还不叫胡蝶,本名为胡瑞华。因为想要从事演艺之路的女孩不计其数,竞争异常激烈。在家等待面试消息的时候,瑞华想到要给自己取一个响亮的艺名,才能让老师对她印象深刻。

直到面试那天她都没想出个所以然,正当她还在冥思苦想时,看到在花丛中自由自在飞翔的蝴蝶,忽然灵光一闪,于是用胡蝶代替自己名字,参加了学校近两千人的选拔。

胡蝶凭借自身优秀的条件和对艺术的热爱,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被中华电影学校录取,正式开启了她的电影艺术之路。

当时的中华电影学校刚刚成立,教授专业表演的老师不多,只能算是一所业余的学校。但胡蝶因为她的勤奋和艺术天赋而逐渐崭露头角。

早期的胡蝶

17岁时,胡蝶就参演了当时大名鼎鼎的明星张织云主演的电影《战功》,作为一名在校学习的学生,能得到这样的表演的机会,实属难能可贵。因为她在《战功》中的出色表演,同年从电影学校毕业后,她就被邀请进入到新成立的友联影片公司,并主演了她在公司的第一部影片《秋扇怨》。

胡蝶从踏入演艺圈开始,就获得了很好的资源。除了高颜值和与生俱来的表演天分外,更多是她投入在电影上的心血和所付出的努力。

虽然她成绩显著,但从没停止过学习。为了让自己的普通话更标准,她去找梅兰芳学习语言,为了更好地塑造的角色,她还学习开车、骑马等。

凭着对电影艺术的热爱,再加上在表演方面的所付出的努力和悟性,胡蝶不仅圆了自己表演梦想,也从此让她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人。

2.遭遇困难,坚定心意

比起事业上的顺风顺水,胡蝶在感情上却遭遇到了极大的磨难,这也一度让她的事业受损,停止了电影拍摄。

17岁的胡蝶在电影《秋扇怨》里第一次担任女主角,而男主角是风流潇洒的林雪怀。林雪怀因戏生情,戏外对胡蝶也是心生情意。而胡蝶当时正处于情窦初开的年纪,对林雪怀也是怦然心动,全身心投入到这场感情中。

1927年3月22日,两人在四川路上新落成的月宫舞场举行了隆重的订婚典礼。就在大家认为两人会有一个幸福美好的未来时,没想到胡蝶却遭遇到感情上的打击。

随着胡蝶在事业上取得成就日益走红时,丈夫却因此生出了很多的别扭。胡蝶希望林雪怀能有所进步,所以尽其可能帮助他。但他不仅一事无成,更是平添了很多的坏毛病,整天泡在舞厅,醉生梦死。

随着两人矛盾加深,胡蝶终于忍无可忍提出分手。这时林雪怀终于露出他的本来面目,用一纸婚约各种要挟、死缠烂打。为此,两位曾经的恋人不得不对薄公堂,这就是那场人尽皆知的“雪蝶官司”。从此,胡蝶陷入了长达一年之久的婚约诉讼。

在长达一年的诉讼中,胡蝶出庭八次,这让她的身心都受到无以言说的伤害。也一度让她暂停表演,离开了电影。

对于这段感情,胡蝶自此再也不愿多提。在暮年书写的回忆录中,只是用寥寥几句带过:“和林雪怀解除婚约,算是我青年时生活的一个波折,但解决了一件不如意的事,也使我更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电影事业。”

解除婚约这条路虽然走得异常艰难,但她始终坚定自己的想法,清醒而又勇敢地面对一切。

在经过和林雪怀那一年多的官司纠纷后,胡蝶的身心早已疲惫不堪,对于感情也是望而却步,心里充满防备。

直到1931年,胡蝶在堂妹家邂逅了潘有声,温和儒雅的潘有声对胡蝶一见倾心。但因身为普通职员的潘有声和胡蝶的明星身份悬殊,所以他只是默默关心着她,尽心尽力陪伴着她。而胡蝶通过和潘有声的接触,她也发现潘有声原来是个可以依靠的人。

最终,潘有声的体贴和关爱打动了胡蝶,经过甜蜜的交往和恋爱,1935年两人结束爱情长跑,于11月在上海的一所教堂举行了婚礼。

爱情的美好让胡蝶的事业进入又一个鼎盛时期,1932年,胡蝶拍摄了自己的巅峰之作《姊妹花》。故事本身非常凄惨,胡蝶在影片中一人分饰两角,获得巨大成功。这部影片在新光大戏院连续放映60天,轰动了当时的整个演艺界。

姊妹花

1933年,上海《明星日报》发起评选“电影皇后”的活动,胡蝶以21334票的绝对优势打败了同时期当红影星阮玲玉和陈玉梅,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电影皇后”。

3.重回影坛,人生圆满

就在胡蝶的事业爱情步入新的阶段,人生即将进入顺利而又辉煌的时候,没想到在前行的路上会再次遇到命运的难题,遭受更大的磨难,那就是被军统特务头子戴笠所囚禁的那些日子。

事情的起因是胡蝶在从香港回重庆时,装着胡蝶前半生所有的积蓄的30个箱子丢失了。而得知消息的戴笠趁此机会,以追回财务为由,让胡蝶上门确认,借此幽禁了胡蝶。

当时的胡蝶碍于戴笠的权威,不得不和戴笠周旋,但她的心里一直想着自己的丈夫。即使在这样困境中,胡蝶依然隐忍而又坚强地生活着,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1946年,戴笠意外死亡,胡蝶结束三年的囚禁生涯,恢复自由回到了丈夫身边。在面对舆论和戴笠不清不楚的绯闻时,胡蝶非常冷静。她用沉默应对一切,然后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她重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电影事业中。

胡蝶

就像她晚年所说的那样:“对于个人生活,虽有讹传,也不必过于计较,紧要的是在民族大义上不要含糊就可以了。”

1947年,她主演了《春之梦》等影片,随后告别影坛,专心辅佐丈夫潘有声的事业。她用自己的名字胡蝶冠名丈夫的暖水瓶,这也让“胡蝶牌暖水瓶”卖得很好,一家人也过上了难得平静的日子。

生活宁静而安好,就在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时,潘有声却因积劳成疾,被确诊为肝癌。而这种苦尽甘来、朝夕相处的日子只持续了六年,丈夫就先他而去,这让胡蝶陷入深深地孤独和悲哀中。

直到1959年,在亲友的鼓励下,她再次复出回到了阔别十年之久的影坛,并拍摄了许多电影。1960年,她凭借爱情片《后门》获得第七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也让她的电影事业再次重铸辉煌。

进入晚年的胡蝶为了远离娱乐的喧嚣,过上平淡、与世无争的生活,1975年,她随女儿移居加拿大温哥华,并改名潘宝娟。宝娟是她的乳名,以潘为姓则是为了表达对丈夫潘有声的怀念之情。

1989年4月25日,伴随她留在人间最后的一句话“胡蝶要飞走了”,因病与世长辞,应她的要求,骨灰安葬在她深爱了一生的亲人旁边。

胡蝶的一生充满传奇,她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也会机智地处理危机,知道在忍耐中,用时间化解一切解决不了的问题。她用坚强,在那个战乱动荡的年代,让自己获得了相对的安稳和圆满的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mkc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