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关公约三事》,我知道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的传奇故事就要上演了。
《三国演义》人物众多,也有侧重,比如这位关二爷,就是作者重点描写的一位。
而一代武圣关公的地位,绝不在当时任何一位之下,为什么后世会有那么多人纪念关公,会有这么多关帝庙?关公怎么成了关帝?
武侯祠,孔庙,在全国也是寥寥可数,而关帝庙,随处可见。甚至可以说关羽是这个世界上被纪念最多次的人。
翻开《三国志》原文,对于关羽的传记是在《蜀书》第六篇,关张马黄赵传,关公在蜀国这些大将中排在第一位,事迹也是最多的,描写关羽的文章有一千多字,但是即便白话乘以十变成一万多字,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多,更何况一代武圣呢?
那为什么关羽的知名度会如此之大?武力谋略之外,我想,忠义才是关羽成圣的关键因素。
《三国演义》中与关羽有关的故事极多,从温酒斩华雄开始,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大战长沙、华容道义释曹操、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毒、败走麦城等等。配的是八十二斤重青龙偃月刀,骑的是一代神驹赤兔马。在惜字如金的《三国志》里,斩华雄的自然不是关羽,颜良是关羽斩的,但文丑不是,也没有过五关斩六将的传奇故事,对于关羽打仗的场面主要是水淹于禁,然后斩了庞德,根本没有演义里面那么精彩。
当时,史书与小说截然不同,史书必须严谨而且尊重史实,小说可以随意杜撰,哪能相比?要不是《三国演义》,又有多少人会去读《三国志》?二十四史其他我啥都没翻过,唯独对《三国志》看过一些,不也是因为被三国演义的传奇故事吸引,从而想去了解下人物原貌么?
小说为了创造一个关公形象也是费劲了心机,把关公逼到绝路,派张辽去说降,关羽本该奋力拼杀,张辽说出三个关羽不该死的地方,关羽约定了三件事,在张辽的牵线下,曹操竟然同意了。
哪三件事?
一、降汉不降曹;二、安顿好两位嫂嫂;三、一旦有刘备的消息,不管千里都要离曹而去。
第一件、第二件,表面上的大义,并不会引起情节的大变化,而这第三点,正如墨菲定律说的那样,必然成真。结果有了后面的经常故事。曹操呢?真的是一代雄主,知道那个时代人才的重要性,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也是最多的,而且非常优质,如果三国演义按照曹魏为主的方式写,其他两国就是一时的小喽喽,最后终于大一统而已。
我非常喜欢欣赏在这样情形下人物的表情变化,动作变化,在曹操赠关羽绿袍和赤兔马后,关羽竟然只想着刘备,有了赤兔马,日行千里,只要得到兄长的消息,一日便可相见,那是多么的伤人?如果不是曹操,换成另外一个人,此时早就该把关羽杀了。
有人说派关羽去守华容道是诸葛亮的一大失误,其实是诸葛亮刻意拍关羽去的,为了再一次展现关羽的忠义,也为了不让自己成为杀害曹操的人,毕竟那个时候曹操死了,没有好处。当然,这也只是小说,《三国志》里压根就没华容道的故事。
骄兵必败,后来关羽的悲惨结局也自然奠定了,毕竟小说在大事上是要符合历史的,特别是这样的历史小说,至于关二哥后面的故事,看看到时电视看到了再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