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有些大,不容易写明白,或者说不容易想明白。不容易做不代表不能做,可以抛砖引玉啊!抛砖之前,先明确一下我们针对哪些人谈成长,本文针对的是准文化人,即以文化教育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人,不谈大多数的以操作为主的技术工人等。
人的成长最根本的是什么呢?这就要追问成长是什么意思。所谓的成长就是比以前好,单说成长没有说标准,成长的根本一定是能力。能力又是什么或者说包含哪些?简单说包括视野和判断力,视野决定广度,判断力代表深度。如果这两者再选一种,那就是判断力,因为有了判断力就可以进一步的开拓视野。判断力又是什么呢?那就是思维力,就是面对事物的分析理解的能力。
关键是怎么提升这种思维力。很简单,读有字的书,读无字的书。
简单者,调侃也。因为哪种书都不好读。
先说有字的书吧。除非慧能那样的天才可以不识字而立一大宗派——禅宗,一般人,即使很聪明似乎也需要借助书籍而变成文化人,有了文化才能有更大的创造,不然在科学已经巨大发展的当下时代,没有文化知识就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要想有文化就得读书,读书还不能只读简单的书,因为现在文化人太多了,大学毛入学率2018年已经达到45.7%了,如果单说城市,年轻人有不上大学的吗?所以要读些难懂的书,这才能显出你的价值。
问题就出在这里,大学似乎都上过,大学里深深浅浅的书也读过一些,问题是,读过的这些书除了非常尖端的专业书之外,有难懂的书吗?说到这里,有人可能觉得不对劲,“为什么要读难懂的书呢?”
因为难懂的书富有思想,其中含有很多人生或者学术的深刻的洞见,会指导你的专业,这样才能站在巨人肩膀上,即使不能再创造,也达到了必要的高度,而不是在低水平上重复。要想爬到巨人肩膀上,就得先读懂这些书。难懂的书之所以难懂,一方面是思想深厚,一方面是文字艰涩。这些大家们不是故意为难读者,而是因为高深的思想必然是浓缩的,表达这些高密度的深刻的思想,必然需要非浅白的语言,否则不足以表现作者的深思。
要想读懂这些文字,就得跟作者一样进入深邃的思考,这就是第一等难的事情,因为多数人的学习缺乏独立的思考,机械的模仿和训练就能应对考试,或升学或毕业。换个角度说,几乎没研究过学问,而只是知道了学科的所谓的知识,练习了一些学科的基本技能。很少像学科专家一样殚精竭虑的重走了学科发展之路。未经过这种深刻的思考,就很难进入大学者的运思,表面上是看不懂文字,实质上是走不进作者所思的深度。仿佛小学生读不懂高等代数,又仿佛小学生无法进入大学教授的语言体系。
不要以为“逻辑思维”的讲书可以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也不要期待专家能讲给你,即使能讲给你,即使你似乎听懂了,但实际上你还是在学科门外,因为你所得到的不是在自己头脑中生成的,而是塞进去的,不是直接的营养,消化不了。未经过独立的思考、迷惑、再思考、初悟、又迷惑等过程,难以真正理解学科的内在思想。真正的大思想的得来一般都经历了山重水复的过程,又站在当下发展的前沿而创造的,怎么可能明白如话?
读难懂的书,其实是走进思想或者原理的发明过程,理解其过程的艰辛,领悟其创造的价值。这又岂能是一个轻松完成的过程?有位学者说过,很多学问只能给予那些辛苦攀登的人,这样才配得上那些有价值的知识。
宋朝大学问家朱熹在读书方面有很多深刻的见解,他自己在儒家文化的解读方面也很有建树,不妨引用其一些观点:“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是不恕他方得。”“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因叹:‘骤进’二字最下得好,须是如此。若进得些子,或进或退,若存若亡,不济事。如用兵相杀,争得些儿,小可一二十里地,也不济事。须大杀一番,方是善胜。”这些文字可以看出,要想理解书中的道理,需要如是的下功夫。
如是,在一个个大思想(家)的理解领悟之后,人的视野就开阔了,头脑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这是读书最根本的价值。
还可以读无字书。这是一个比喻,其实是对整个世界的一种思考。这需要文化知识,需要强大的思考能力。从外面的世界的运行中,获得营养和启示。这一点是建立在前一点的基础上的,即思维能力起来了,你才有能力读无字之书,才可能从书本(既成的思想)之外获得新的启示。
要之,读书可能是比较方便可行的提升自己的途径,虽然这种途经本身并不好走。但如果你想要超越自己,想有所作为,就得走上这条艰难之路。如是,才能安顿自己内在的那个向上的心。
v�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