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庄子:轩辕帝奏咸池之乐,告诉我们境由心转

庄子:轩辕帝奏咸池之乐,告诉我们境由心转

作者: AUSKING黄东启 | 来源:发表于2023-09-26 06:09 被阅读0次

    庄子齐物论篇讲天籁之音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庄子试图通过超越一切智慧,甚至一切哲学的这种方式来给我们心灵加以启迪。

    在道家看来,世界上确实存在着一种能够引人向道、与道融为一体的音乐,这样的音乐不仅值得肯定,而且应该大力提倡和推广,因为它可以直接帮助我们与道接触,进入道的境界。《庄子·天运》有一则黄帝与北门成的对话,是关于听赏乐曲《咸池》的,它表达了音乐具有使人与道合一的功能。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

    北门成听《咸池》,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先是“惧”,即惊恐,害怕;然后是“怠”,即疲惫,松懈;最后是“惑”,即迷糊,不清醒。他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变化,故向黄帝请教。庄子以黄帝之口回答了北门成的问题。他说,音乐能够引导人进入与道合一的境界,但要达到这个境界,确实往往要经过这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惧”,是因道的不可把握而“惧”。

    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征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汝故惧也

    在乐曲中,这是第一段,主要表现自然万物、社会人事的有序运行,一切都得之其所,一切也自然而然。因其自然而然,故其运行前不见首,后不见尾,似乎无始无终,永不停息。这样的状态,当人初次面对时,便会产生无法把握、不可期待之感,所以会感到惊惧。第二阶段的“怠”,是对道作尽力把握而不得的怠。

    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涂卻守神,以物为量。其声挥绰,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子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心穷乎所欲知,目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

    这一段着重展示大道运行时的随机而行,变化多端。这样的变化运行既遵循一定的规律,又总是“不主故常”,不断翻出新态。这种变幻莫测的状态,会吸引着人尽力地去“虑”、去“望”、去“逐”,而这“虑”、“望”、“逐”又总是“不能知”、“不能见”、“不能及”,使人无法准确妥帖地把握对象。“既不及”,故只能随顺应变,所以会感到疲惫和松弛。这里的“虑”就是理性化,“望”是对象化,“逐”是意志化,都是与道相违背的。背“道”而行,所以会“怠”。   

    第三阶段是“惑”,音乐之声与自己融而为一,进入无己也无物的境地,故惑。

    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故有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

    这里,他又改用一种与刚才不同的声音演奏,再伴之以自然的节奏,使音乐与人的感觉完全合而为一,以至于感觉不到音乐的存在。既没有关于音乐的概念,也没有作为听者的“我”的意念,甚至连音乐之外的世界也都不存在,因为此时我与世界万物都已经完全融化在音乐之中,这就是“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就是“无言而心说(悦)”。这时候,一切理性的思考、感官的欲求都已沉息,于是便有了“惑”。这里的“惑”,从常人看,是“愚”,是“惑”,而实际上正是“道”之所在。

    天籁之音的终极目的,就是告诉我们可以境由心转,通过内心的力量来改变外在的一切。我们看庄子《齐物论》篇描写这个天籁之音,一开始说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到后面又说众窍为虚,独不闻之翏翏乎?翏翏乎?,调调之翏翏乎?,都是内心幻化出的这种和谐、美好、自在。

    庄子描写这个天籁之音,其实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我们只是用耳朵去听,能够听到众窍怒呺的声音,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这是用我们的感官去听的。

    第二层就用内心的力量去幻化,这时候外在的一切反而变得和谐美好。

    第三层境界,也是最高境界,他是什么样呢?它在齐物论篇这样描述的,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始也。这句话我们要好好的理解一下,夫吹万不同,不管这个风怎么去吹动,这万物的孔窍,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最终决定是自己,决定是聆听这个风声雨声,万物怒呺声音的本人心境。所以他说而而使其自取也。咸其自取这四个字表达了一个得到人达到的一种最高的境界,外在的一切都可以通过自己内心的主观意愿去改变,去调剂,去幻化。这是庄子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我们都知道境由心转。然而,只有真正得道的人,只有像齐物论篇这个南郭子綦达到这种极高境界的人,他才能感受到内心无与伦比的那种力量。

    庄子生怕我们不理解他所说的这种天籁之音的真正的含义。在天运篇,他着重描写了。‘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 荡荡默默,乃不自得。

    通过皇帝演奏咸池之乐来表达,来进一步的表达什么是天籁之音,什么叫做天乐。皇帝演奏这个咸池之乐也是分了几层境界,皇帝一开始演奏咸池之乐的时候,他的大臣北门成听到了咸池之乐。一开始是感觉到惊惧,接着感觉到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再接着就感受到自己的心境。跟随着美好的音乐的节奏,一起共舞,再到后来,他就感觉到自己已经消失了。原话叫做复闻之怠,怠就是一种逶迤,是全身心的跟着音乐的节奏在走,这种感觉已经不能自主,不能自已了,遁于无形,达到了无我,再后来,他感觉到“惑故愚,愚故道”,惑不是迷惑,这个惑指的是没有那种耳聪目明的感觉,不再用自己的耳朵去听音乐,不再使用自己的感官认知,这叫惑。惑故愚当你不用感官认知的时候,完全用内心来感受外在的声音。

    这个愚就是返璞归真,这个愚就是返璞归真与顾到。当你用内心来感应外界的时候,就是合与道了,道可载而与之俱也。这句话就是齐物论里面说的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这个意思。一切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改变外在的一切环境。如果我们不能够理解庄子齐物论篇的天籁之音,我们不妨来仔细看一看天运篇关于帝张咸池之乐这一段。他描写的非常详细,从一开始描写这个音乐,一盛一衰,一阴一阳,一清抑浊,惊之以雷霆。这种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我们今天的话说,这个音乐里面含有所有哲学的内容,有主要矛盾,有次要矛盾,有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有矛盾的次要方面等等。接着他就是进入了阴阳调和,这种阴阳调和就与一个人的内心的心境完全结合了,也就是庄子齐物论篇说的人籁则比竹是雨。

    真正美好的音乐与演奏者的心情和他的境界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我们说,一个厨师和一个茶师、茶道师。他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境界情况下,他做出的饭菜以及它泡出来茶的味道是迥然不同的,最高的境界就是达到 无我无不我 无有无不有,伊尹是厨师的老祖宗,他最拿手的就是包的一手好汤。其实这个汤很简单,但是他做出来的味道就是与别人不一样,那为什么呢?就是他的境界比较高,他的内心非常的和谐,他的内心能够话语道。

    音乐的功能就在于能够将人从对自然运行的“惧”的状态经过“怠”的状态而进入“惑”的状态,亦即从与道分离的状态带入与道合一(“道可载而与之俱”)的状态。音乐的审美心理状态与体道的心理状态完全一致,这样,音乐也就带人进入了道的境地,产生与道汇通融合的“高峰”体验。庄子把这样的音乐称之为“天乐”。

    这也是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真正含义。这个烹小鲜,我们很多人理解为这个无为而不要作为,其实这个首先是与人的境界和心情决定的。不在于外在的五味调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庄子:轩辕帝奏咸池之乐,告诉我们境由心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moc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