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毛不易到杨超越——平民选秀的终结(4,完)

从毛不易到杨超越——平民选秀的终结(4,完)

作者: 更深的粽 | 来源:发表于2018-08-07 20:48 被阅读0次

把毛不易和杨超越放在一起后我们能发现,毛不易区别于以往的选秀偶像的特质在于“反传统偶像”,而杨超越的特质在于“反偶像生产体系”。

相对于所有流行文化生产体系制造出的偶像,毛不易显得特别“不纠结”,没有那种强烈的欲望冲动,也没有野蛮生长的本能力量,一切似乎都是顺其自然。从他身上,你从来看不到那种牙根紧咬的苦大仇深之感,或者像《热血街舞团》中王嘉尔说的“就是很饿”。就像他的专辑主打曲《平凡的一天》唱的那样:

这是最平凡的一天啊

你也想念吗

不追不赶慢慢走回家

就这样虚度着年华 没牵挂

只有晚风轻拂着脸颊

这种不紧不慢,不急不赶的状态,有人称之为“小确丧”,我觉得不太准确。“小确丧”一般是指努力的去怼生活却始终被生活怼。而毛不易与其说是怼生活,倒不如说是在调戏生活,以及被生活调戏。有意思的是,他似乎还很享受这种调戏。这从他参赛时唱的两首歌《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很有钱》和《感觉自己是巨星》就表现得特别明显。

同时,他对生活也有着不同于一般同龄人的感悟和沉淀,以至于经常让人有超出年龄的成熟感的错觉。实际上,有丰富人生体悟的作品未必一定需要复杂的人生经历和时间的沉淀,但一个经常被外界干扰、欲望裹挟的人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而杨超越呢,不管她的走红经过多少商业包装和宣传营销,都是以一种合乎规则却又反转价值观的方式,戳中了这个娱乐生产体系的死穴。

除了脸蛋和身材,杨超越几乎“要啥啥没”。要命的是,即便她在努力,也没办法在一定时间内弥补这个差距(教她声乐的老师就说她“毫无乐感”、“完整的学会唱歌还需要三年”)。但她的粉丝们看破了流行文化和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虚伪性:这种价值观诱导我们,人是需要不断进步、提升的,而实际又不让人真正的提升——需要的只是消费升级。

因此,杨超越越是学不好唱歌,越是在这个舞台上显得尴尬和手足无措,她的流量潜质就越大。这堪称是bug性的存在了。而这种现象能够存在的土壤,还在于很多中产们已经疲倦了消费主义的游戏,只要人们对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前瞻的消极性预期还没有消失,杨超越就还有持续走红的空间。

而毛不易和杨超越的红火,已经掏空了缔造他们的平民选秀体系的基础。平民选秀这种机制能够存在的前提基于两点:一,娱乐生产和消费体系已经强大到可以给平民出身的人以生长空间和生存空间,二,平民出身的明星代表了普通人的梦想和努力奋斗就能成功的价值观。

第一点,在我之前分析101的文章已经指出,实际上消费市场是在逐渐萎缩;第二点,如果不能开拓新的市场,不能有效打破阶层固化的现状,那么娱乐生产力持续提升只能造成将牛奶倒进水沟的尴尬结果。

就拿现在正在播出的几档节目来说,《幻乐之城》、《新舞林争霸》等都可以说是“新瓶装旧酒”,以“大流量带小流量”,都是在以往的艺人梯队基础上进行自我迭代。而《明日之子》、《中国新说唱》、《中国好声音》在努力推出新人,但在价值导向上,无一不显出了矛盾和混乱,在“创新还是流量”问题上反复摇摆。

2005年之后,主流的华语乐坛生产体系基本放弃了传统的艺人生产方式,清一色选择了以选秀推送新人。以我的总结,从2012以来,华语乐坛的平民造星运动真正成就的我称之为新生代四大天王:梁博,华晨宇,霍尊,GAI,再加上一个小天王毛不易,一个准下一代天后张碧晨。他们的共同特征是:

1) 出生年龄在85-95之间

2) 都参加过选秀比赛并拿到过冠军(梁博——首届中国好声音冠军、华晨宇——2013快男冠军、霍尊——首届中国好歌曲冠军、GAI——中国有嘻哈冠军、毛不易——明日之子冠军、张碧晨——2014中国好声音冠军)

3) 对华语乐坛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4) 音乐风格的合集基本是目前乐坛主流风格的完整体现(梁博——摇滚、华晨宇——电子&实验、霍尊——民族、GAI——说唱、毛不易——流行&民谣、张碧晨——流行&舞曲&爵士)

以这个阵容来看,完成“给华语乐坛续命”这个最低指标还是绰绰有余的。至于“创新与突破”,我们先要辨别一下,流行文化所从属于的那个主流文化价值还在不在,然后才能说别的。

在2008年以后,经济层面的“西方中心论”已经渐渐让位于“中国道路”,而在文化价值领域,“追赶论”、“复刻论”和“补课论”还是有着很大的市场。事实上,可能我们恰好搞反了。在文化领域,“复刻”是一个可能见效快但副作用很大的方式路径。

目前在各个选秀节目里,强调“中国风”已经是一个默认的趋势。且不说明日之子里关于中国风的那场争论,“新说唱”里Chris Wu也在身体力行地向中国风靠拢,更不用说数年如一日擎着中国风大旗的小公举了。

但到底什么是“中国风”?如果说五声调式,京剧或者中国大鼓就叫中国风的话,那么很多对古风圈的diss就不能成立了。

事实已经证明,经济基础的发展并不会自动带来文化上层建筑的提升。何况若干年来,我们只是把大众文化当成经济发展的副产品,或者说检验“复刻逻辑”的标尺。那么仓廪实而知礼节,当经济富足后我们想追寻自己的文化意义时,却陷入了普遍的失语和迷茫状态,只好求助于复古。

那么上面那些新生代的佼佼者,他们有没有能力突破这个局面呢?

一般来讲,文化建构有两个逻辑,一个是自顶向下,一个是自底向上。拿这六个人来说,梁博,GAI,毛不易算是平民出身,张碧晨算是家境比较富裕的中产,华晨宇家族经商,霍尊是艺二代,整体分布也很平均。

虽然建构逻辑未必跟出身一一对应,但人的成长轨迹会影响到他的价值观和思维-行为方式,这点没有疑义。但需要澄清的一点是,很多人依然存在着一种“路径焦虑”,也就是“一定要这么走,不能那么走”。

这实际上来源于过去的资源匮乏和形势的紧张性。因为资源有限而又“强敌环伺”,所以必须选择最快最省的那条道路来走。因此复刻逻辑大行其道。而今物质条件的富足已经让我们可以不必那么急迫,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和心气去尝试多种路径。这是我不太鼓励在当下去确认某种文化领域的“政治正确”的原因。

因此,当“演化逻辑”取代“进化逻辑”后,平民选秀的原有的意义和作用就几乎消弭了。平民选秀的两大支柱:价值标尺选择机制,前者的直线进化论既然已经不复存在,而生产体系和传播机制已经强大到可以让个体输出者直接面对市场,那么就不存在所谓“先发优势”的问题(毛不易的走红,就是在小范围内经过了“产品检验”,再突破圈层传播的结果)。而选择机制上,既然现在的平民选秀已经是一个拼财力的游戏,那么原有的社会学意义——依靠多数人的认同让少数有才能者成为更好的自己——就已经让位于消费能力和组织能力产生的聚合力,而这已经跟一般的商业模式没啥区别了——尽管选秀本来也一直是一门生意

当我们回望这个长达十几年的选秀时代时,我想起的不是“选秀到底是促进还是阻碍了华语乐坛的发展”之类的问题。这种问题就像经济学中的“供给决定了需求”还是“需求决定了供给”一样,是没有一个现成的标准答案的。很多人哀叹这个乐坛还不是他们想要的样子,大众的品味依然不乐观等等。实际上,这更取决于一件事情,就是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那么重要了。毕竟,发展的必然结果——选择的增多,空间的疏远——都必然导致音乐的重要性下降,而它从来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过去如是,现在如是,将来也依然如此。

(全文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毛不易到杨超越——平民选秀的终结(4,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mqz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