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6月23杨超越凭借着广泛的观众缘,顶着无数的骂名,以第三名的头衔成功出道。
从李宇春到杨超越,粉丝对偶像的追逐已经不再是“你是我的模范、我的偶像、我行为的标榜,有幸见你一面就好!”
而是“爱豆在此,谁都不许黑!谁黑谁是老狗B!我家爱豆最棒!你们都是垃圾!”,稍不留意还有可能被喊话你妈,咒诅全家。
从前,为喜欢的快女拉票,只需发一条一元钱的短信,现在一个人出道要千万人砸钱(变相集资)。
粉丝经济,的确是一个客观且可观的大趋势。
粉丝文化的质变,促使了很多场网络骂战。
“她出道有我前仆后继、日夜刷票的有机结果!我家爱豆是我拿钱顶上去的!你凭什么在这里黑我家爱豆?!你吃屎了嘛?”
其实是典型的消费心理。
曾经英国有一个苹果手机的用户调查,发现买了苹果机的人(英国也不是遍地土豪,他们买一个不割肾也是要掉肉的),大多数会对苹果机爱护有加。相比其他的手机,即使苹果机不再满足他们对手机新功能的期望,他们也会继续使用,好让自己花了大价钱的手机“经久”一点。
这已经不是对原有产品的爱护,而是在延期自己付出的钱财。
因为,没有一个消费者会笑着接受产品的剧烈贬值。就像没有人会同情一个不能成为自己惊艳朋友圈配图的坠楼女生。
因为骂,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习惯。
2/4
简单来说,是一位19岁的女生在某大楼犹豫轻生时,被忙着录直播、发朋友圈的人催促、笑骂,而刚领了结婚证前来救助的消防员也没能挽留,在女孩跳楼后嚎啕哭泣。
骂的人也很忙,很不耐烦。
“这楼只有你真的跳了,我的直播、朋友圈、微博才有亮点。”
类似的事情太多了,看客麻木到只有亲眼看见坠亡才能罢休。否则,这就是一次不完整的烂尾,不能成为事件,也就没有热点,网民也无法因此侃侃而谈,抒发自己的心胸正义,被自己的独特视角、精辟评论感动。
女孩坠亡后,在楼下欢呼着怂恿她轻生的人在网上骂
“政府是什么效率,这么久了,消防气垫还没铺,钱都贪到哪去了?”
3/4
然而,不止眼前的笑骂、唆使,跳楼女孩的背后还有更多强有力的推手。
女孩在2016年,因为胃痛回房间休息。其班主任去往她那里“视察”之后,伸手抚摸女孩的脸,用嘴巴亲吻女孩的嘴唇、耳朵,上下其手,撕扯衣服。
后因别的老师救场,女孩得以回寝。
之后,女孩向心理老师求助。教导主任的答复是“他是××老师啊!你能不能原谅他?他也知道错了。你要调班、转学都可以……”
校方承诺给学生家庭35万赔偿,前提是女孩的爸爸撤销法律诉讼。
女孩的父亲没有这么做,因为在女儿被老师猥亵、对学校的信仰崩塌后,他还是咬着牙宽慰女儿:相信法律!
而法院的结果认定:班主任用嘴接触女孩的额头、面部、嘴唇是为了进行提问检测。并且,检方认为该不起诉理由合理。
爸爸病了,倒下了,女孩子没有办法了。
她是同学们争相远离的异类,她是精神病人,阳光再也不见了。
这个曾经也努力学习的女孩,在控诉书里问:明明该像鲜花一样美好的年纪,我却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
这句话熟悉吗?
林奕含说过,房思琪说过,素媛说过……
这是近几年揭露出的校园性侵事件
奇妙的是几乎所有的新闻都有头无尾,有甚者删除所有新媒体的推文,封住媒体导向。
也许几局饭食过后,他们又是衣冠楚楚。
4/4
其实,从台湾的三位女作家的作品中可以略见大众对老师性侵的态度变化。
早期时候,三毛回忆起自己小学的时候常和一个随军来台的老兵感情深厚,但是学校、老师出于保护,勒令三毛与老兵不许再接触。
后来,琼瑶时期,《窗外》中描写的中学女生与三十多岁的老师发生的感情,也基于一种学生受保护的土壤。只要女学生有半点不情愿,老师做出过分逾矩的事情,那老师的下场就只有身败名裂。
到了林奕含这里,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一切都变了。
永远,有老师以强暴、诱奸小女孩为乐。国文老师、物理老师、数学老师聚在一起讨论那些被自己玩弄的女孩子。女中的班主任驱车把被国文老师看上的女孩子送到他的手里。至于崩溃的女孩子去自杀,老师会觉得荣幸、骄傲,“竟然有人为他这样做”,他可以在诱奸女孩子的小团体里受到别的老师的羡慕和恭维。
鲁迅:我向来是不禅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到,也不信会下劣凶残到这种地步。
那跳下去的是活生生的人啊
那喝彩的是扭曲的淫欲啊
多么讽刺呵 又有热搜了 又出热点了
所有人都可以骂,所有人都可以去抨击,所有人都可以用口水啐到当事人的脸上,把死者的名字照片钉到自己的标题图文里,然后文末不忘祝福逝者安息。
是不是鲁迅,低估了人性的恶?
我怕了。
我不敢用标点符号,在某些位置强调。我不知道明天的舆论会倒向哪里。
我只是想让一些可以去追踪真相的新闻人看到我的一点态度:
我相信你!请你去追踪!请你去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