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朋友Kathy见了面,我很惊讶也很欣慰。
相比一年前整日处于焦虑中的她,现在整个人都显得洒脱了不少。
自从她辞职成为北漂一员后,就很少有她的消息了。
甚至没过多久,朋友圈也只剩下一条冷漠的直线。
大家都以为她遇到了什么难事,担心,却又不敢打扰。
“关闭朋友圈,让你们担心不是我本意,
但少了很多无用的寒暄,真的让我觉得轻松了不少。”
这点我深有感触:
曾经总会迫不及待地分享各种生活细节,对点赞和评论乐此不疲。
现在却懒得很,以至于朋友圈早已没有了情绪。
有次在节目中,易烊千玺也谈起自己:
“我的朋友圈只发风景,也不会抒发自己的情绪。”
“仅三天可见”的功能上线后,他就立刻设置了这个选项;
甚至在准备高考那个时期,直接清空了自己的全部朋友圈。
当代成年人的现状大概都是如此:
如果白天在集体中,总会不得已地被侵略生活,
私下生活,就不想被继续窥探,更无心无力去了解别人的日常。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向来我属性”。
意思是,人永远是自己一个人活着的,跟其他人无关。
你一定有过这种感受:
亲身的经历,很难对别人一一诉说;
突如其来的无助,别人更帮不上忙;
无法感同身受的痛苦,更是很少有人能够共情,慢慢也就懒得说了。
尤其是在朋友圈里,不再长篇大论,不再争执不休。
有的也只是偶尔发送的几张照片,一条音乐链接。
懂得都懂,不懂的也没关系。
那天我看到一个视频,电影院中都是成双成对的情侣、朋友;
有位穿白色外套的姑娘独自一人在角落坐着,显得格外耀眼。
视频的文案是这么配的:“你也想有个人陪在身边吧。”
我不否认有这种可能,但更赞同热评第一的说法:
“你不知道她一个人过得有多爽。”
关于我父亲,一直有这样的评价:
“对于潮流,爷爷可能像很多老年人一样迟钝;
但对于生活的热情和初心,他却一直在线。”
比起随时随地在朋友圈活跃的年轻人们,他更加自我沉浸。
一部老电影、一本好书、甚至只有一壶茶,
就能让他度过一个非常美好且满足的下午。
很多关闭朋友圈的人,也都是这样:
不急于和任何人交流与分享,既来之则安之。
没有机会时,就和自己玩,永远首先重视自己的感受。
他们并不是对生活失去了热情,
相反,在十分热烈地拥抱当下。
更不是社交能力的缺陷,而是天赋。
如蔡康永说得那样:“要恭喜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
因为他们把大部分的心力,拿过去应对真实的生活。
他们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许久前,后台有一位粉丝问我:
怎么才能成为有魅力的人?
我反问他:你觉得什么是有魅力的人?
“按照自己的想法过。”
我说,这就是答案。
当你开始花心思建立自己的世界,
也就不会耗费力气在那些不必须的迎来送往上了。
这不但不会失去什么,反而会收获更多稳住心态的能量。
曾有80后写信给许倬云老先生,问他该怎么过上真正有力量的生活。
回信中这样写道:
“不随波逐流,内心有定力,有主见,
使得你在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之中不翻船。”
世人不知余心。
路过你的人也许会误以为你只是一缕烟,
但你坚定自己的心中有一团火,这就够了。
来源于:旺旺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