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会写这一篇,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络上看到一位教授的讲课视频。叫陈果,复旦大学教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讲的是思修哲学课。
这位教授的视频引起了我极大的共鸣,我惊叹她甚至讲出了我全部的生活:我对孤独的理解,我的交友观。我感到十分幸运,并且备受鼓舞。
在生活的某一段时期,我有时会由于自我的行为思考方式与周围的人不契合而产生一种寂寥感,即使我内心坚定相信自己是正确的。很多时候我并不会怀疑自己,产生那些消极的情绪我既不刻意去消除也不会予以太多理会,慢慢地,我适应了这样的生活,但倘若我遇到某些精神上契合的人,无论是在书籍,网络,现实生活,我会无比喜悦。
在我看来,两个灵魂在精神上由于某种契合而产生的火花是生命最美的感受之一。
先前我曾告知我的好友,想借以书信与他的方式写一篇长文,以此去表达一些我想表达的东西,大概写到一半的时候,不知因何事竟给忘了,前几天打开的时候已经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在续写,颇感悔恨。
自小起,直到高二,我从来都不敢与任何“好”朋友叙述真正的自我,所以常常的表现是,我会十分努力在与朋友交流的过程中去取悦他们,并且去试图取得某种主动权。这样的状态并起初并没有引起我很大的反感,在大部分时间里我是与自己相处,而且我会常常感觉到朋友没有兴趣了解我自己,引起了我个人一些失落之后,就没有再倾心对别人诉说什么。
之后一个变化是,可能是由于在打篮球方面存在某种优势,我发现很多朋友变得比以前更加尊敬我,甚至感受到他们在努力维持好我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我与朋友们常常是在心情愉悦的时候便能相处得很好,但低落的时候依旧无法相处。
一个转折点是,我开始去看一些人物的自传,或者小说,在这个过程中,起初我感受到了的是一些作家写出了我与他同样作为人所不得不面临的困惑和烦恼,当他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整个生活写出来时,单单是阅读这些文字,就会在内心产生一份被理解的温暖。
而我开始去培养这样的勇气:直面自己。
如今我再回过头去看时,有时会庆幸自己终究渡过了那个惧怕自我的时期,也会为生活中一些朋友无法直面自己的生活感到遗憾。
这样的面对一开始会显得十分艰难,我用了一本日记,试着坦诚写出自己对生活的一切想法,它们包含了善,真,美;也同样拥有丑与恶。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丑恶虽然存在,但并没有很多,我猜想原因可能是自高中起我对自我的控制颇为严格,所以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肥胖与懒散并没有困扰到我,虽然很多朋友会指责我十分散漫,但其实真正了解我的人是会知道我个人几乎是完全掌控了自己的生活的,只是我比较讨厌刻板的教条,也因此吃了不少苦头。
谈回到面对自己,我在写了这些之后,一种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我发现与自我相处是何其快乐,这是我先前无法感受到了,在此之前经常发生的事情的,一旦我的周遭安静下来,我整个灵魂变回十分急躁,我感到我的生活需要被某种东西占据。
当我开始去叙述自己时,虽然那些内容在今天看来十分平常,但那的确是我寻找自我的开始,那个时候我恍然发现自己是如此的不了解自己,那些人性的丑陋之处也藏在了我这个自我感觉良好的人身上,所以当时我试着去培养一个习惯,在某个夜自修开始之前,我的朋友们已经进入了学习状态,我由于有跑步的习惯常常会迟到。赶到教室后那里已经一片安静,我坐下之后拿出我那本记事本,开始去记录一些东西,周末也不例外。
这个过程十分有趣,在写的时候我仿佛在和自我聊天,坦然地记录下自己所想表达的之后,我发现自己在生活中更加具有力量去控制自己的思考,而且我感到我的思考能力存在某种好的发展。但我并没有天天去坚持这个习惯,高中的生活有时候十分枯燥,我也避免去记录一些无聊的琐事。
一些没有这个习惯的朋友可能无法感受到这份快乐,但我依旧鼓励读到此处的朋友试着去做这样一件事情。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之中,虽然要面对无数的人,但陪伴我们最久的,恰恰的我们这个自我。我的建议是,人要学会和自己相处之后,才能走出去,寻找朋友。
所以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之中,我的那种坦诚表达自我的勇气在日益增加,也慢慢开始厌恶那种世俗的交友。但我又发现自己无法全部逃脱这个世俗,毕竟我原来的整个生活与其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我采用的方法是开始刻意地给自己留出时间,我原来的一些朋友或许会在那样的一段时间察觉到在我身上发生的一些变化,我常常会拒绝一些原来我会去参加的活动,并且我想自那个时候起我在外人看来的有些孤僻的。
值得一提的是,那时我恰好得到了一本《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现在回想自己我会觉得自己十分幸运。
这一本书在起初我寻找自我的路上帮了我不少的忙,书中的许多语句的充满宗教和启发色彩,在读的过程中我内心时常会有一种莫名的澎湃,像是启发,细究之后却发现只是语句本身的美丽,除此之外再得不出其它道理。
还有一个重要的一点是我会在读完某段文字之后与我的朋友分享,那个时候我有时候会十分兴奋,可能是我平时特别喜欢嬉闹,当我起初跟他去讲这一些的时候,我能够察觉到他有所惊讶。
但我并不刻意,之前我在与他相处的过程中便时常会达成精神上的契合,而且我特别高兴的是他会接受我的批评也时常会反驳我。
讲回到我读《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我印象开篇作者写了一个宗教故事,十分动人,但我也无法具体表述出那里打动我,所以我当时向朋友们去分享的时候会直接把书让他们去看。
整本书看完之后,我依旧处在懵懂的状态,但也没有去刻意去寻找更多的解读,自己所理解的大概就是少年在受到梦境的启示之后开始去寻找宝藏,期间他遇到了各式各样的样,他们都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有的虽然在口头上没有妥协,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拥有梦想的资格,少年历经艰辛,终于在最后找到了宝藏,最让我喜欢的是书中那些启示和宗教类的文字,我对其的理解也是人要真真正正地把握住自己,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失去理想中的人生。
我慢慢感到人能与自己相处是如此幸福,而世界之言也只在自己心中。
在这个对自我坦诚的过程中我在许多时候不得不向自己的人性屈服,但我也无法具体表达出我的进步,意识形态和认知难以测量。
更多的是,我感觉到自己在靠近自己,也就是了解自己生活的一点一滴。在那个时候我也看了许许多多心理学还有有关人行为学的书籍,我意识到了自己原来自满的生活存在着许多缺陷,一开始我发现之后是失落的,但也十分庆幸,所以在这种处境的驱使中我尝试着去改变自己的生活。
在这样的改变中充满了许多有趣的事,但幸运的是,国外有关自我控制的书籍内容十分丰富有效,也相对易读,但我会试着去读一些中国非常古老的书籍,在精神上有时候会感觉受到了某种熏陶,现实中的好处是会加强自己的道德约束。
读书由于一开始的好奇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了一种习惯,而当我从书上学习到一些技能的时候,我总是感觉自己在生活中处于一种身怀绝技却无从施展的状态,这种状态在一开始并我并未察觉,所以会显得十分自满,但我身边的人会指责我,意识到这些之后我总是感叹人在生活中有时候要保持一种寂态是如此的难又如此值得追求。
未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