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讲到各自工作几年后的收获,不约而同聊到“如何寻找工作中问题的答案”。
可能是涉世未深,想事过于简单,刚开始上班那会儿只要遇见事情总下意识认为,问题会有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标答,如果自己没找到就去找领导问,他们应该会有。
到底是走过几次弯路,栽过几次跟头,从坑里爬出来后猛然意识到——“一切问题皆有答案,但唯独不会有标准答案”
壹
————————————
知乎上有个很火的问题——“有哪些典型的「学生思维」”,我对其中一个回答印象颇深;是说中国学生经过长期的训练,已经习惯了标准答案的存在。学习的事情自是不必多说,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问老师、长辈、学长学姐,而且往往能得到一套标答。
生活上的问题,不如考卷那般刻板,可也大体相近:
未毕业时,选专业、选学校、要不要参加社团学生会;
临近毕业时,“就业VS深造”,就业又分为“回家考公务员VS留在大城市打拼”
故而年少时期少有迷惘,先行者已为诸多问题预设了答案。我们要做的只是不断培养自己的执行力,在诸多选择中拣选一二,然后按部就班刷GPA、实习经历、论文。过程中自然也有辛苦劳累,最后大家都会毕业,找到一份还行的工作,进入人生新篇章。
贰
————————————
直到两脚正式踏入社会,人突然就迷茫了,面临的问题有了开放式结局:
如何才能过上幸福的一生?
如何才能找到满意的爱人?
如何才能在30岁之前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
到底是关系重要还是实力重要?
要怎么才能认识更厉害的人?
应该在北上广还是回老家?
应该谋求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是冒险去创业?
…….
相信以上问题或多或少都曾困扰过我们,和之前不一样,这次再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供查阅。心里没谱的时候,就特别容易相信流传甚广的人生指南,上面明明白白的把25岁、30岁、35岁划定为人生的milestone,然后信誓旦旦宣称要在相应的时间点解锁某些成就;如果做不到,时代抛弃你时连句再见👋都不会说。
往往到这个时候,压力、焦虑、彷徨、迷茫就会接踵而至;因为在此时的认知中,对优秀的定义、对幸福的人生还是十分刻板地印象,大概是——清北本科毕业,哈佛耶鲁master归来,年纪轻轻就实现财务自由。
叁
————————————
念研究生的时候,我有段时间十分痛苦。因为学不懂技术,各种编程课在我看来和天书没啥差别。但是那时候我一门心思在和自己较劲儿,总觉得来都来了,不学好代码去硅谷做个年薪十万刀的码农对不起江东父老
。看,这不就是给自己预设了正确答案吗。
折腾了许久,我终于确信每个人不一样。对部分人而言,把时间花在编程上,是最有意义、最开心的事,所以废寝忘食地学习并非折磨甚至是一种享受。相反,如果觉得人生只有学好代码才有出路,然后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进行自我洗脑,往往到最后多看一分钟书都成折磨
由此延展,面对同一个问题,由不同的人来解决,结论都会受到解题者个人偏好、资源禀赋、过往经历等诸多个性化因素的影响。换句话说,任何问题都有数种答案,各有利弊,唯独不存在标答。
肆
————————————
明白这一点,我开始有意识放弃「追求标准答案」的幼稚想法,甚至不再要求最优解,而是更加注重己身的特点,给予自身更多尝试空间。
为什么鸡汤博主都讲,人们应该遵循内心的召唤去生活?约么是因为一连串不确定性事件组成了生活——“何时上大学,何时出国念书,何时参加工作,何时踏入一个行业”,看似日记本上平淡无奇的一天,多年后回头看确是改变了一生的走向。如果这个过程中不断违逆自身天性,选择一个个看似理性,但实则内心毫无感觉的选项,哪有什么坚持下去的动力可言。
搞清楚答案的不唯一性,才能建立起独立和批判性的思维。比如:
不会因为失恋,就觉得天塌地陷觉得活不下去。
不会因为面试失败,就全盘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不行。
不会固执地认为人生只有一个活法,把自己逼到喘不过气
也不会取得了小小的成绩,就飘到了天上去,觉得未来一片光明。
后记
————————————
过年的时候,我很认真地问过一些我觉得靠谱的师长朋友,什么是生活的幸福
有人认为是有和谐美满的家庭
有人认为是事业有成,成为行业大佬
有人认为是不断在自己平凡生活当中进步
有人认为是在工作之余还有自己的爱好
……
答案万千,各有各的道理,唯独少了一个标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