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作家都写过自己的母亲,写着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我仿佛总能找到自己母亲的影子,默默的帮助、无私的奉献、独自承担着痛苦,或许大多数母亲都是如此吧。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叙述,他两条腿残废后,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他的母亲知道儿子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他出去走走,但又担心他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会想些什么。毕竟他那时的状态极其不佳,脾气坏到了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后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
对于这样的状况,他的母亲是担忧的,她犹犹豫豫地想问而又不敢问,只能竭尽所能的帮助着他。每次看到他要动身时,母亲便无言的帮助准备,帮助他上了轮椅车,看着他摇着车走出小院,母亲料想他不愿意跟着同去,从未提出过那样的要求。不敢提出来跟去,又担心着儿子在外面胡思乱想,想问又不敢问,那样的日子是痛苦的,从字里行间看出了一个母亲的无助和煎熬。
书中写道: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这是一个母亲的自我安慰,也是暗自的祷告。
当我们遇到困境和坎坷时,很多时候都沉浸在自己的坏情绪中,却不知道最痛苦的其实是自己的母亲,因为她有时候遭受着体力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史铁生说,很多年以后才想到,当年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只是再想到时,母亲已经永远的离去了。他的母亲猝然去世后,他才番然醒悟,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他心中渗透的深彻。看到这句话时,我想也许我曾经也给母亲出过难题吧?当我工作不顺时,当我生活不如意时,我也向母亲展现出了自己的坏脾气,只是她一直没有说,母亲对我一直是包容的,直至去世。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其实不只是所有的男孩子,所有的女孩子也应是如此,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我也已经懂了,只是我也已经来不及了。如果当初我看到了这本书,如果当初我看到了这句话,也许我还来得及补救,补救曾经给母亲带来的伤心。
为什么很多事情非要等到失去后才能醒悟呢?为什么非要把坏情绪发泄给最爱你的人呢?或许知道她们能够无限量的包容与忍让吧,包容到忽视了母亲对于我们所有的付出。正如史铁生所说,他等到失去母亲后才发现,多少年来,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他的车辙,有过他的车子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想到歌曲《母亲》中所唱道:你身在那他乡中有人在牵挂,你回到那家里也有人沏热茶,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她掉眼泪,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怀。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
原来,无论身处何种处境,母亲一直与我们形影不离,母亲的关爱一直都在,只是我们没发现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