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的时候一度以为我会读一个汉语言的专业,然后毕业在家乡做一个语文老师,继续我的阅读时光。不过有时候梦想真的和现实不一样。为了“五斗米”而放弃喜欢的专业,从事世俗所认为的热门外语。说道陶渊明,我想起来前段时间我居然梦到了他笔下的桃花源。一大早醒来第一时间百度那个文言文诗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大概就是我的梦境了,或许是最近很少出门旅行,才有了对大自然自由的向往。
现在在这个变化多端的社会,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读书了吧,包括我自己在工作的前几年也难得去读书,只是偶尔会去书店打发下时间,也不会花钱去买书看。然而最近几年缺发现不读书就像没有精神寄托一样,然后又开始继续去书店看书,有时候也会买几本特别喜欢的来反复阅读。加入小她发现原来有那么一大群姑娘跟我一样,喜欢阅读,喜欢写作。看到蓝田的输入和输出,我想我现在还在输入的阶段吧,只有不断的阅读和思考才能在自己的大脑理由进行文字的和观点的输出。说说我的一直以来读书时光,就像是《我可能不会爱你》里的林依晨,越近的事情越容易忘记,越久以前的事情反而越是记得。
记得小时候没有什么玩具,父母也没有多余的钱给我买书看,在书店买的第一本书居然是一年级的《新华字典》。然后学校包含学费的一项里发了很多《小学生时代》也算是我的第一本课外读书,每次看完我都很好额保存着,叠在书桌上。还记得小那时候有喜欢收藏喜欢的报纸,会给剪下来帖到本子上,算是最原始的一种读书笔记了。记得看过一个鸡汤文作者,说她小时候也是没有阅读的书,甚至会把当做包裹的报纸拿过来看上面的新闻。我想说我也干过这样的蠢事,以前看到老妈总是把那些报纸拿来包裹物品,我觉得是一种对上面文字的浪费,而我妈却觉得不用才是对它的浪费。所以以后我跟我妈约定,我看过以后觉得可以拿来包东西才给你。我妈看我实在是有点对阅读的疯狂,也就认同了。
上学的时候,语文老师看我作文写的还不错问我看过那些课外书吗,我轻声细语的说很少看。老师觉得有点不解,老师借了我几本课外书看,那时候是最大的一直奖励。真正喜欢读书是在中学的时候,那时候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语文应试的积累写作素材,也是在没有音乐,文学,电影的环境里,想看本课外书来填补精神的空缺。比较喜欢看的就是《青年文摘》《读者》。有时候甚至是语文试卷里的阅读理解里的看到喜欢的文章,我也会抄下来专门记在一个读书笔记里。印象深刻的几篇文章是宗谱《紫藤萝瀑布》,毕业的时候去绍兴的沈园里看到了文章中的紫藤萝不过没有这么大面积。《故乡的榕树》,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去苏州看曾经令他失眠的寒山寺:等等已经不记得很多了,现在还想回去翻出那个小本子来看看。在那个年纪,那些文字关于情感,关于未来,关于外面的世界,每一个我不知道的地方和事物都可以在文章中找到,就像一个万花筒能把我吸引的如痴如醉。
大学以后,学校的资源很加丰富了开启了我另一个读书时间。几层楼的图书馆,有宽敞的预览室。周末最惬意的事情就是清晨迎着朝阳,去等待图书馆的开门,就可以第一时间选到我喜欢看的书刊和杂志。找了个靠窗的位子,先看看喜欢的文章和英文书籍,瞌睡虫出来就看看旅行杂志,那种身未动心已远感觉特别好,心想以后工作了就去那些地方看看。也开启了我的小说阅读,从古装穿越到文学类小说,记得余华的《活着》和路遥《平凡的世界》还是一个爱看书的姐妹推荐我看的。很幸运在认识一群爱看书的同学,也因此丰富了很多,我们一起读书一起逛,一起谈天说地。
现在,我会看一些网页阅读文章,一般都在豆瓣和简书,想信很多姑娘都知道,满足了我们文艺的小清新也满足了我们对文字的热爱。还有下载手机同步的客户端,有时候上下班路上,公交生也听喜马拉雅的文章,将阅读另一种形式的输入。微信公众号从以前关注的吃喝玩乐变成现在关注那些网络作者的大号看各种文章。有时候非常想看纸质书,我会去书店看最新出版的书,也会买开。现在看书时间很少,不过在小她如此好的环境下目标至少每周坚持输出一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