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i是一家世界500强的员工,公司规定每天早上9点准时上班,无特殊情况不准迟到早退。可是Tomi一周上班五天,其中至少有三天会迟到。每次迟到都会找各种理由,譬如前天堵车、昨天要送孩子上学、今天不小心睡过头等,借口五花八门。由于公司领导都在10点上班,所以也没有人去管他。某天公司领导提前去公司召开临时会议,结果就只有Tomi没到。公司领导因此了解到Tomi经常迟到,大为光火。随即,开完会后让Tomi来办公室一次,在了解Tomi都是由于主观原因而频繁迟到后,便要求其以后不许出现迟到的现象,如若在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就扣除他当月的奖金,在领导的重压下Tomi不得不接受,在接下来的二周内他几乎没有迟到过。但好景不长,二周后领导对他的关注也少了,他那迟到的老毛病又犯了。
我们在管理员工时,是否也会经常通过要求和命令去管理员工的行为,希望他们在行为上有所变化,但往往收效甚微,一般都会三天撒网两天捕鱼很难持续地坚持下去。在平时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聚焦人的行为管理,如果我们只是聚焦在一个人的行为管理上,就会产生一个我们不想看到的状况,让一个人发生一次行为改变相对容易,要形成一种持续的改变并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却很难。因为很难做到,所以管理者就一次次地使用命令和管控的方式,要求员工做到,这种方式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见效,却忽视了人本有的思维特征。
当一个人内心并没有改变的意愿,他的行为是很难被改变的。众所周知,一个人的行为是受思维控制的,例如一位神经病患者,他的行为也是受思维控制的,只是他的思维是混乱的,所以他的行为也是混乱的。任何一个人,他所有的行为模式都是受思维控制的,因此,我们想要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就应该先影响他的思维。
在我们日常管理当中,我们更多的是聚焦在行为管理上,而非思维管理。譬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都往往会用权威命令孩子做事。所以,我们常常聚焦在行为管理上,而行为管理的弊端在于让人改变一次很容易,但持续发生改变就很难做到,这也是今天大部分的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找到持续行为改变的“二大阻力突破口”
阻力突破口一:挑战舒适圈
对于我们任何人来说,长期、持久的改变自身行为的习惯是自我管理中一项少有的挑战。每个人都习惯于活在为自己创建的舒适圈里,而我们想要达成的大部分目标却在舒适圈外,如果目标是在舒适圈里面,也许今天的我们早就实现了那些目标,就因为目标在外面,才需要我们跳出舒适圈不断地突破自己。可现实情况是一旦走出舒适圈,就会感觉不舒服,所以很多人会为了追求舒服又回到原来的位置。而很多成功的人善于打破舒适圈的壁垒,每一天他们都在挑战自己,都在创建比昨天更大一点的舒适圈,当这个舒适圈变得足够大的时候,就会自然包含他的目标,从而目标也就自然达成了。
舒适圈的大小,意味着我们的掌控有多少,可以影响的资源有多少,也意味着我们的影响力有多少,但最大的挑战是我们要创造比昨天更大的舒适圈,而人的思维特征就决定了我们舒适圈的大小。
挑战舒适圈的过程总会包含了至少一次的失败,而且可能还会有更多,失败告诉你的更多的是在下一次尝试,应该更积极的鼓励我们把失败当作下一步,而不是结果或者停止尝试的一个借口,我们需要培养积极的情感促使我们去思考我们没有做的事和人生想要的目标。
阻力突破口二:结果驱动
我们小学都学过一篇课文叫《守株待兔》,有一个年轻人,一天在村子里面玩,玩着玩着累了,他就坐在一个树底下休息,过了一会儿突然看见远处朝他跑过来一只兔子,这只兔子跑着跑着撞再树上晕过去了,于是他就把这只撞晕的兔子捡回去,第二天他又来到这个树底下,因为他期待着能够捡到另外一只撞晕的兔子回去。假如这个小伙子第二天来了,又捡到一只兔子回去,接着第三天又来了,又捡了一只,第四天又来了,还是捡到一只兔子,整个过程持续了整整21天的时间。在这21天的时间里,他每一天都可以捡到一只撞晕的兔子回去。于是,从第22天开始,这个小伙子就养成了一种习惯,叫做等兔子的习惯。等兔子的过程虽然痛苦,但是他知道能够等到兔子,于是愿意为此付出努力,所以人是会为结果而付出努力的。
我们又创建了另一种思维模式,思维会推动一个人的行为改变,而结果会影响到一个人观念和思维的变化,所以,在教练对话的过程中,很少会直接告诉你要做什么,而是从结果开始,例如会问你:“你想要什么?你要去哪里?你想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如果你要去那里,你要做到什么,那你应该怎么来思考这个问题?接下来你要做到的是什么?”等。综上所述,教练运用的是一个倒推的逻辑,他不是直接从行为开始的,永远都是从结果开始的。
这就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我们永远都是从结果去影响一个人产生思维的变化,从而推动一个人行为的发生。
关于“行为改变”,你一定要知道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