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你爬完山后,会觉得哪里比较累?你一定会说:这不是废话吗!当然是腿了。但我的感受却截然不同,爬完廿三湾后,我的两个肩膀和手臂酸痛不已。
早就耳闻廿三湾,有介绍说全部行程大约14公里,预计5小时左右才能走完,于是着实有些胆怯。另外山路那么多弯,肯定累人。但,在把宜兴能跑的古迹景点几乎全部跑完后,廿三湾就成了我不得不直面的挑战。
廿三湾位于江浙两省宜兴湖㳇往返长兴东川的主要通道上,湖㳇邵东村境内。它原来叫啄木岭,大约是因此山岭多啄木鸟,"啄木高翔鸣喈喈,飘摇林薄著桑槐″吧?
那天下午,我驾着摩托车就来到岭下。入口处的小道上挤满了汽车和行人,道边也有些小摊和商户,卖的无非是土特产和"千篇一律″的工艺品。但有一件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是一捆捆木棒。眼见着上下山的游客们手中几乎也是人手一棒。拿着它打狗?当然不是,应是权充登山手杖之用。我就不服,不拎着这"吉祥物″我就登不上山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95922/9a56b61d77c506db.jpg)
才行至第一湾,我就觉得有些失算。这里的古道和我以前游过的上坝乌峰岭迴然不同。啄木岭的海拔并不高,只有100米左右,但非常陡,山路又多呈"之″字形盘旋曲折,共有23处弯道,故称"廿三湾。″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95922/8a291ce5174de077.jpg)
才登到第八湾时我已是气喘吁吁,心中全是后悔,那登山手杖真不是"吉祥物″。山路峻峭,无抓无握,只有两条腿在使劲,两只手完全帮不上忙,固执了、自我了。但要我折回头去,似乎就要"前功尽弃″,还是就地取材吧。那山道边有竹排围挡,是用来预防游客摔落的,竹子足有茶杯口那么粗。取了废弃在一旁最短最瘦的一根,但也比我人还高些,对付着用吧。拄着这"拐″我手脚并用,到达山顶时已是大汗淋漓。
山顶比蓝球场略小,一亭、一寺、一广场一目了然。四周的风光尽收眼底;那苍翠欲滴的竹林在微风中轻吟浅唱;那蜿蜒着伸向远方的林间古道在苍松翠柏中时隐时现。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95922/9c6b312295bbe7ac.jpg)
但那山顶的六角亭却有些"寡淡″,似曾相识,周边的石碑也无非记录些村民的捐助而已。能引起我特别注意的是广场上几块均匀分布的石柱石,直径足有七十公分开外。它们似乎在向后人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也在提醒着我们,这里曾经有过的殿堂是如何的高大堂皇。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95922/07607bf7f8938c6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95922/1af75416b8ed762a.jpg)
据《宜兴荆溪县新志 山记》中记载:"啄木岭旧有境会亭。″如此说来,如今山顶石桩间的自福寺,应就是唐代境会亭所在了。
我进得现今的自福寺,就见寺内有几组佛像。但不知何故,关公、关平、周仓的"书印刀三人组′也随侍在一边,耳边传来循环播放的念经声。秉承着"有大哥就跟、有佛就拜′的原则,我在每组佛像前都叩上了三个响头。
出得寺门,我转去侧屋,这里是大和尚(或管理员)起居的地方,见四周正是无人之际,我顺了一根竹子晾衣杆就走。上山时用的那根毛竹太粗太长,虽和其它人手中的登山杖相比是"降维打击″,但实在太重,也不太好使唤,晾衣杆虽长但轻上了许多。
我拄着晾衣杆就下了山,越走越觉得自己"英明″,下山时重心是向前的,比上山时危险,脚下稍有不慎,就会摔倒,有晾衣杆撑着就安全了许多。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95922/0c66d944cdd2dcbb.jpg)
此时已是下午三点多,拄着"拐″的中老年人,蹦蹦跳跳的小孩,壮项的青壮年,正潮水般涌向山顶。我找着一位不拄"拐″年龄与我相仿的"独行侠′,把手中的晾衣杆交给他,告诉他,上山拄着它绝对有帮助,另请他交还给山顶的大和尚,以谢我"顺手牵羊″之过。
由于双手分外用力之故,下得山来,我的手臂已是十分酸痛。时是感叹,以后不能再逞能了,人要服老,有辅助工具一定要借用。
随着岁月流逝,年龄渐长,以后我们感知这世界,领略大自然的窗口会越来越窄,珍惜现前,及时去欣赏更多美好的风光。
东氿听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