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班了,回家路上,听了樊登老师读給我们的一本书——《你能写出好故事》,是的,这是我听的第三遍了,有两次都在地铁上和大巴上听完的。我大四实习住我哥家,一来一回去公司大约2个半小时,所以路上听书是比较划算的碎片化学习。
听得次数不少了,为什么听了三遍了,说到底我心底藏着个小愿望,就是自己这两辈子(笑来老师说七年就是一辈子,我也同意)能写出自己的一本故事书来。里面也推荐了三本书《道德前提》、《你的剧本逊毙了》、《剧本写作基础》。
听完了一本书,里面的知识是不是融入到我身体里,我得去践行。第一步,我自己觉得最起码用自己的话来说你听到了什么,进行一次口头讲述比光听,更能把知识留给自己。下面几段将是我听来的知识,还没有践行。
凭借记忆而写
一个好的故事,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那就是“变化”。主人公从故事开始到结束,价值观到最后有没有变化,有变化,才算是个好故事。
写故事是有「套路」的,研究透好莱坞模式可以写出一个好故事。什么是好莱坞模式呢?这时我......,我试试回想,对于自己实在回答不了的问题,试着回答呗。这个模式就是一开始让主人公不那么完美,最好 让他完美。
写故事不要失去你的焦点,每一字都是有用的,不浪费一个字。
确实听来的知识,都是别人的完全没有自己的观点,听来的当时不回忆,现在写起都是自己借助点残留下的印象胡言乱语了。上面三段真的写的是啥,不对头。一点逻辑都没有,多问个为什么就站不住脚了。比如:为什么价值观变化了可以列入好故事了?再讲本来是給「故事」两字下定义的,没想到糊涂蛋,给好故事下定义了。好莱坞模式是什么也说不清楚还敢拿出来用?什么是故事焦点?完全都不是自己的文字,凭借记忆而写。
回归书
既然讲故事,那得明白最根本的一个定义,什么是故事?可以用罗胖(罗振宇)解读伊隆·马斯克说的「第一原理」,就是事物的本质。作者给出她的了定义:故事应该讲述发生的事情如何影响某个人,而这个人正力图实现一个困难的目标,最终他或她如何变化。
用词需要很谨慎呀,自己没有把握的事可不能随便用词说出来。写这篇都花了一个半钟了,有意思,这就是折磨。
你看我想用罗胖解读的「第一原理」吧,自己因为还没践行,自己都还不太肯定,解释得太low了,没趣味性了。还有作者给出了她的定义,作者是男还是女我还不知道,然后这定义真的对吗,我也是听来的。太多疑问了。
给自己看的先发布出去,还得回来改的。
草民青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