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102552/b3033fb5a2255622.png)
在编程语言中,If... Then...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指令,即 if <达到某种条件>,then <执行语句>。换句话来说,就是一旦达到「if」中的条件,就开始执行「then」。
这种程序化的思维模式,一样可以植入到生活中,把特定的生活场景跟行为挂钩,就可以帮助我们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比如《在耶鲁精进》的作者王烁老师,就给自己植入了一个If... Then...的程序:if <想玩手机>,then <打开kindle app>。这样,只要一拿起手机想玩,就可以被读书的行为所替代,久而久之,阅读的习惯也就能很好地养成了。而原本漫无目的玩手机的时间,也可以转化为有效的阅读时间。
很多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明明拿起手机是想回一个信息或邮件,却顺便刷看起了公众号文章,看完了之后又开始刷朋友圈,最后又看完了微博、知乎之类的更新。等回过神来的时候,半个小时已经过去了,而该回的信息可能还没回。只要拿起手机,就仿佛掉进了一个时间黑洞。
这正是由于各类App的即得性特点所带来的:只要打开App,就可以不断获得新的信息,大脑也会沉浸在这种「获得」的愉悦感中。但这种「获得」,与我们想要达成的最终目标,往往是毫无关联的,所以很多牛人都会选择在处理工作时不看手机、甚至是直接关机,来避免手机的干扰。
除了这种物理隔绝的方法,其实我们也可以用上像王烁老师这样的「If... Then...」思维:只要一拿起手机,就打开阅读App,利用手机的即得性来获得更多的阅读。
相关文章:
用精益系统优化时间
前一篇:
有生之年需要感受一次的青森睡魔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