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持续行动,刻意写作
分享:读完资本论,我的一些收获

分享:读完资本论,我的一些收获

作者: 断刺飘雪 | 来源:发表于2018-05-31 18:40 被阅读10次
    马克思与恩格斯

    用时4个月,终于把1700多页的资本论,通读完成。如果是从前,我相信是没有毅力能把这本一看就会睡着的名著通读一遍。而今年,用了四个月的时间,终于做到了。4个月,120天,每天在20页的阅读量,预计实际1-2小时。刚开始要1个小时才能读3-5页,适应一点后就能提高到10页。遇到一些难理解的地方,阅读速度就会慢点;那些描写资本主义当时现状的内容,又会快些。在此,记录下读这本著作的一些心得体会,当作本次阅读的总结回顾。

    一、 第三卷内容

    第三卷的内容相对于第一第二卷,在理解上难了不少。这一卷主要讲的是利润与利润率,利息和土地这几块内容。利润的本质就是剩余价值,但是利润率却又不等同于剩余价值率。利息,是资本借贷所产生的,它其实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土地和资本的结合,孕育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高利贷,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下面我用自己的理解,来梳理一下这卷的内容。

    1、为卖而买的人,通过交易赚取到了货币。有人拿货币去再生产,有人把货币存下来。存下来的货币被拿来借给再生产的人,再生产的人愿意把赚到的剩余价值分一部分给借贷者,这就是利息。

    2、生产资本需要通过生产出售后,才能获得剩余价值;而货币资本只需要借出去就能获得利息。这就使得拥有货币储蓄的人更喜欢把货币拿去租借,而不在是生产。这样,生产的人少了,放贷的人就多了。

    3、小生产者,例如小作坊老板、种地的农民。生产出产品或者等待农作物成熟的时候,需要有一笔资金度过这个空仓期。为了生存,只能去借贷。这就使小生产者的劳动价值,被放贷者拿走大部分。最后,不得不把自己的生产资料(作坊或者土地)抵押给放贷者。当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那他们就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有两点:生产资料和货币资本集中在少部分人中,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通过借贷,大资金者占有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货币;劳动者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只能出卖劳动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雏形形成。

    5、劳动者、资金拥有着、土地拥有者三者,马克思认为最终赚取最多利润的,是土地拥有者。资金拥有者租借土地,建造工厂建筑,赚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劳动者通过出卖劳动获取生存资料。土地所有者不仅拥有地租(其实相当于利息),而且租借期到期后,土地上的建筑都归他所有。(例如:开发商用大额资金租借土地70年的使用权,然后把房子卖出去。购房者拥有70年的使用权,到期后这块地上的东西归于土地所有者。土地所有者手上的土地转了一圈又回来了,没什么损失,却获得了不少。)

    6、土地作为投资对象,它是存在着不同丰度,投入同样得资金,不同丰度的土地收益也不同。就好比同样是种地,肥沃的土地和贫瘠的土地产量是不同的。另外,不同的丰度土地,能获得的地租也不同。再次就是,不同丰度的土地,投入的资金也不同。而以上的三个点,都是影响地租的 因素。

    以上,就是我理解的第三卷内容。

    二、三卷的逻辑理解

    1、在生产力很低下的时代,人人都自给自足,没有多余的物品。随着生产力提升,人们开始有多余的物品,那就出现了交换。开始是物物交换,当交易频繁出现,就有了货币的需求。因为不可能每次都能一次性换到想要的货物,所以需要有一样物品来充当交换衡量物。接着就出现了那句名言:金银天生不是货币,但是货币天生是金银。

    2、物物交换的物品就被称为商品。而商品就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就是凝结了人类的无差别劳动。使用价值,则是这个物品能满足人类的某种需求。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才有交换价值,我不能生产小麦,但是我能生产衣服。我用衣服能穿暖的功能,来换你小麦吃饱的功能。

    3、常规的生产方式是生产资料生产成商品后,换回货币再去换新的生产资料。有些人突然不再拿货币去换生产资料,而是拿去换商品。目的是为了卖而买,而不是为了买而卖。资金的储蓄就出现了,这就和第三卷的内容连接起来了。大资金储蓄放贷、聚集生产资料、出现资本主义雏形、无产阶级和资本阶级、榨取剩余价值、推动社会大发展。

    4、第一卷是完整的把资本主义的由来先过了一遍。第二卷重点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影响剩余价值的因素等,都在这一卷中。第三卷重点分析企业利润和土地与资本的关系。影响企业利润的因素,土地与资本的关系,土地与资本的结合方式等,这是第三卷的内容。总体来看,就是总-分-分的写作逻辑。

    三、其他收获

    坚持做了一件看似从前不会做成的事情,除了知识上的收获,还是有其他的收获的。

    1、体验了一把持续行动的感受。

    从开始时的兴致勃勃,到中期的看不懂看得累,并且一度想要放弃。再到最后平和的看完。现在再回看,确实很有感慨。刚下决心那一刻,热血满满。脑子里会提前幻想看到装逼的画面,现在看来就是一种提前自high的错觉。而有些时候就是这样的错觉,让人提前在脑海里享受了读完的爽,当遇到困难时就会被苦打败。反正我已经爽过了,看不看完又有什么要紧呢?

    热血过后,心态平复了,就会遇到沉默期。就是很枯燥乏味,甚至还很用脑烧脑。这个时候发现现实并不像想象那么容易,感觉没有任何收获。懈怠和想放弃的情绪就会出来,这是第二阶段的心态。我在这阶段也有过一段时间无心想看,因为觉得太难又太枯燥了。

    度过了这阶段,心态就趋于了平和。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来行动。浮躁和厌学的情绪也得到了相对的控制,在这样的节奏中,顺利的完成了行动。

    热血满满-沉默无反馈期-突破沉默期-完成任务。大部分的事情都会经历这几个阶段,很多人在第一第二阶段就放弃了。然后在未来的某一天再重新燃起,不断的在第一第二阶段重复。这就是低重复阶段。不可取不要取。

    2、做任何事都需要用时间熬

    看似很厚的资本论,用四个月的时间还是能把他熬完的。同样的,在其他领域,也逃不过时间的积累。快速学习,迅速上手,有可能。但是要深入,要精通,时间是必不可少的。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没办法一口吃饱,也没办法一步千里。

    3、每天做比一天做要轻松多

    曾经有一段厌学期,积累了许多阅读量。为了赶进度,逼着自己周末用大段时间来读书。阅读效果差不说,还看得很难受。后来调整后,每天看20页左右的量,就一个多小时结束的事情。阅读,就没那么吃力了,还能有多余时间看其他的书籍。


    以上,就是四个月,资本论的阅读笔记。这套巨著,只能说通读完毕,不敢说读完读懂。一套花费了两个人一生心血撰写的著作,不是一遍就能弄懂的。好在有做笔记,有时间的时候可以再翻翻。

    最后想说,如果马克思没有早逝,估计资本论还能再写几本。如果没有恩格斯,马克思一生的心血也不会能面世。恩格斯在资本论正文里最后的一句话:原稿在这里就断了。不禁有些唏嘘。没有恩格斯就没有资本论。没有资本论就没有马克思封神。真是一对世纪好基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分享:读完资本论,我的一些收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ncc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