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开始之前,我得说自己对今天这个问题本身存在疑虑:这个想要劝说对方的想法起始于自己愿望没有得到满足的不爽,在背景描述中又存在着明明、总是这样明显是主观判断的词汇。
这就不禁让我怀疑,我的判断真的是正确的么?不知道老师这样出题是出于什么考虑?是为了便于理解情境选择了口语化,或者恰好是客观地描述自身情况?总之,我觉得仅凭已知的信息,不足以得出一套具体的话术,只能确立一些原则。
下面假设两人这周末并没有事先约定一起去哪里、做什么,而我在过去的相处中已经对对方的工作性质、分工协作、人际关系有了足够的了解,并且谈话发生时间处于周一到周五,还没有到周末。
那么在谈话开始时,首先要描述自身感受,以此承认(表示)自己接下来的话可能是受到了情绪影响,然后表达出自己的诉求。
亲爱的,你这周不能陪我,我有点不高兴。
虽然知道你肯定有自己的考虑,但我还是希望你能事先和我商量。
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加班么?是最近工作上出了什么问题吗?如果对方愿意进一步沟通的话,就把自己短暂地当成职业顾问,帮助他(她)分析包含家庭、亲密关系在内的利弊得失,然后把选择权交给对方。
如果对方不愿沟通,或者最后仍然选择了加班,那么就要先接受,然后再次表达自己的诉求--好吧,那我这周就自己找点事情干。
但是希望下一次再遇到这种情况,能够提前和我商量。
这个过程中有三个要点:首先要避免情绪化,不能把沟通交流变成抱怨,不能出现给关系贴标签的定性描述,避免言语中出现陪我就是爱我,不陪我就说明你不爱我这样的逻辑。
这点主要是为了给改变留下空间。
其次是要传达出周末能否相伴,是两个人共同的问题,自己既会尊重他(她)的选择,也希望他(她)能考虑自己的诉求。
这是对于亲密关系的界定:在两人的互动中产生,受两人言行和心态影响,但又相对独立的一种存在。
最后一点和上一次的思考题一样,是要把问题放到更大的时空尺度下,拓展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把它变成一道开放题,而不是这周陪我、这周不陪我这种二选一的选择题。
这一点对于交谈的双方都提出了要求。
谈话过程多种多样,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分很多种。
即便确立了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的谈话原则,也要根据谈话过程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
最后再对自己这篇答案进行一下反思:或许是一开始把老师的城邦当作思考题的缘故,我的回答也有了一种是在回答某人提问,帮忙出主意的感觉。
这虽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考方式,但问题也从自己的问题变成了他人的问题,产生了一种利益不相关的隔阂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