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此刻,繁花盛开
正念是当下,是此刻,是暂停,是觉察。
它不是我们曾经以为的进入另一个境界或升级到另一种超脱。
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当下的自己,留意此刻的一呼一吸。时间在走,我们停留了一下。
而后的内容,有一些收获,还有一些矛盾,带来一点希翼,又伴随着很多沉重。
正念练习要我们不带目的,不功利,但我们似乎都是带着这些而来的。观照要我们去思索冥想对于生活的意义,且每日更新。我们似乎要有一个修行者的状态,在自己的旅途上。
我在出发点第一感的目的有:想放松,想看清,想有力量,想有智慧,想通透。
而书中提到的慈悲、无害、善良、智慧、慷慨、平静、独处、无为、公正、澄明,除了“慷慨”似乎都是自己追求和舒服的状态。
今天的呼吸练习中,跑神到了对自我的思考上。我不知这是否是“多思而罔”还是以后要做的“到内心去”,目前更重要的可能是基本功的练习和对其他感受的清风拂过吧~
课程中老师提到观照时打的比喻。正念好像空中的太阳,杂念或负面情绪像飘来的乌云,我们只需要接纳乌云的存在,感受打量它的存在,等待它再飘走就是了。我们就像时看着火车驶去的旁观者,也想起书上说的,我们就像是瀑布的旁观者。
第二章 修习的核心
庄严地坐,庄严的站,庄严的树。像巍然的大树,像巍峨的大山,我还想到了佛像。
每天几分钟的练习,觉得这份坚持都是难的。但就是这种日常的洗刷,在修磨着我们。
观看心里的“镜子”,观察,接纳,在起伏的“浪”里冲浪。
偶尔,我会有我只是局外人的悲哀感。那是我还没有扎到我的根吧,我的一种需求被激发了。那我也去看看那份自己。
面对,感受,却超越思考。不需要答案。却有态度。
手印,给了我某种神秘和信仰感。还有点归属感。那是我们由内与外的连接。
带着觉察结束。“是谁修习够了?”不要习惯性的立刻起来,也不要机械地继续修习,要停留在结束的冲动中,伴着这些冲动呼吸一会儿会更久。而在平时,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去关门或这类无意识的小事。
正念是一件需要反复练习的事情。我的理解类似一种肌肉记忆吧。
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现在走的是一条怎么样的路?这些问题也总是困扰我。“道”是坚持追问这个问题,任由各种答案来去自如,自生自灭。我们在一趟旅途中,始于生、止于死。我们上下求索,死磕到底。
山之禅
把自己坐成一座山。头成了高耸的山巅,肩和臂成了山的侧翼,臀和腿成了坚固的山基。深深地根植于你的坐垫或椅子上。我想到了去看了日出的雪山。想到了崖壁上的大佛。安定到突然让现在的自己泪目。
湖之禅
水滴能石穿,水逢低补平,湖面如镜子般倒映,湖下涌动着生命和活动。躺卧或静坐下来,使自己与湖融为一体,以清醒的意识、开放的心胸以及对自己滋悲为皿,盛容自己的能量,就像善纳万物的大地盛容湖水一样。沉浸在冥想中时,在这整个过程期间,只留意自己心灵和头脑中的各种能量活动。这几日在绍兴, 穿过鉴湖中,走过东湖旁,也好好感受了这份宁静幽深与美丽稳纳。
行禅
专注于行走本身,缓慢地,不带目的。将注意力集中整 个脚步运动中或脚步运动孤立的分解动作上,可同时留意自己的呼吸。也可以在平日正常行走时进行非正式的行禅练习,只需保持意识清醒。行走的姿势要充满尊严和自信。平时的我们习惯了匆匆而行,这次在湖边的漫步带给自己非常放松的感觉,感受当下。同时我喜欢家楼下一条鹅卵石小路,我觉得我可以在上面慢慢行走。
立禅
最佳的学习对象是树木。以树的姿势站在一棵树旁,静静地站立。当身或心初次发出信号说也许该动一动了时,继续保持一会儿站立姿势。感受皮肤吹拂的空气,感受双脚与大地的接触,感受大自然的声、色、光影,感受心灵的跳动。而平时一人时,都可以尝试这样的静立。
卧禅
标准是45分钟的“身体扫描检查”。开始到结束的顺序不重要。而如果中途睡过去了,也是一种很好的休息。其中一种练习方式是注意气息体内各种部位的进入或流出。也可以随意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某个特定部位,以开放、专注和接纳的姿势进入这些部位。在正式冥想修习中,可以有意识地、持久地专注心脏部位,激发和强化宽恕、爱心等情感。还有我们的胸腔有种太阳般的特性,我们喉腔部位的正念可以使我们体会自己的言语及其音调特质。静卧冥想中为了成长,我们需要不断激活自己的情感“身体”,在起身后对自己的理性思考提出质疑。平时在睡前或醒来时,都可以平躺着关注下自己的身体。有机会也可以在草地上、雪地上试一试。每次躺着练习都会睡过去的我,从休息好开始吧!同意也提醒了自己休息不足的状态。
每天至少静静在地上一次
温而坚定地对身体进行极限伸展,然后再进行有意识哈达瑜伽。哈达瑜伽练习要领是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身体中,同时留意自己在运动、伸展、呼吸、保持姿势、伸出或举起双臂、双腿及身休躯干时产生的各种感觉、想法和感受。十几年没练瑜伽了,胖了不少,各种突出,关节僵硬了许多许多。慢慢地,再柔软下来吧~
不练习就是练习
不练习,是为了一更好地感受,而不是中断或放弃。
爱心之禅
那首《丧钟为谁而鸣》,只是读了一遍,就感受到自己心里的排斥。当时第一个念头就是:我不伤众生,却很难去爱众生。等着自己消亡的人,如何去怜悯他们的消亡呢?而这个宇宙,这所有的一切,都会归于虚无。我的心可能是柔软又绝望的吧~
第三章 沐浴正念之光
这周的内容更像是天空中散落的星星。它们时隐时现,但每一颗都可以在独特的时候有特样的光芒。
火边静坐。除了篝火,其实可以让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的灶炉旁边感受到的温暖和独特的包围感。除了感受暖意,我们也守护火的大小,看着火焰的窜动,还等待着在柴火边偷偷塞的番薯。
和谐之美存在我们很多的感受里。视觉,听觉,味觉,甚至触觉,更多的应该是心里的觉。可能是大自然的,也可能是人与人之间的。需要的是我们静下来,去感受。
我是一个常年三班倒、作息极其不规律的人。在夜里十点之后,我的世界时候才刚刚开启。一两点才恋恋不舍的睡去。早起对于我来说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有时会在下午,有时会在晚上,一个人坐在阳台上,望着外面的车水马龙,或星点的灯光,去感受那一份安静与隔离,感受着那一份当下的时刻。
“你还有什么要告诉我的吗?”这句话里表达的除了一份开放,还有一份好奇。我是一个对别人不太好奇的人,不主动,但也不太拒绝。所以在与别人的链接里,保持一份好奇心,是自己需要修炼的。
做自己的主人。有时候世界会让我感觉失控,那个时候会有一些泄气与放逐,但更多时候。还是能看到、照顾到自己的内心。更多地认识自己,有意去细看、追问和聆听自己,是更好的做自己的主人的途径吧!
人在心在。上周的立式冥想练习,引导语不断地告诉我们:身在哪里,心在哪里。这一句好像1+1=2一般简单的短语,却需要我们不断地自我觉察和拉回。当我看到朋友为我拍的一张自己在林间认真往上拍照的身影时,我也不尽感慨:身在哪里,心在哪里。
上楼,行走,关门,清洗,整理……但我静着心做这些事的时候,包括今天安静抄笔记,都有种幸福感。但这样的时刻很难得,很容易被时间不足的焦虑感卷走,我们迫不及待的想要触碰结果,想要追求一种效率,那我也接纳了那一刻焦虑的自己。
去追问“我是谁?为什么我是我?无边无际的外面是什么?尽头的后面又是什么?”这种问题会让我陷入一种没有答案的痛苦。所以很多年,只要有一丝丝产生想要追问的念头,就会及时打住。而“我非常在乎、愿意为之付出的事情是什么?”这个问题相对会更现实,也模模糊糊地靠近过。这个过程也有点像在寻找真爱一般,带着期待,却又不抱希望。现在我在学习心理咨询这条路上持续走了5年,脚步还是如此的不踏实以及不笃定,对自己周而复始地不确定。我只知道:我不放弃。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变幻,再九九归一。气息,水滴,时间,万物……我只能融在其中去感受了。
因缘
万物因缘而生。所以一个人的因缘,不是命中注定和宿命,更是某种倾向趋势的累积。我们很容易陷入这种不断强化的特定行为模式。要改变因缘的时机。就是当下的正念。静静地观察各种冲动的起灭,不再给这些念头提供给养,感知那些创造性洞见和冲动。就像监狱里的人他们都曾做出了选择又似乎在那个时刻别无选择,那是他们没有意识到选择的存在,即佛教徒所说的“不觉”。我们要在某个时刻停下来、培养无为、仔细观察。
整体性和个别性。每一个和这一个。
这也是很多时候让自己会感觉矛盾的地方或者说会感觉这是一种可利用的悖论。我们永远可以从大来说将自己融入甚至消失,从小来说又是那么独一无二不可代替。那么,我想就在融入时去感受自己的融入,在独特时感受自己的独特。
这是什么
又回到了追问这件事情上。追问意味着反复提问,我们是否有勇气直视任何事情并提问,而同时追问的这个过程是比答案更重要的。
自我化
“我”以及“我的”都是思想的产物,使我们的心灵构想出来的并不持久的东西。“我”这个思维产物往往是每时每刻不断消解、不断自我重建的。虽然我们在不断的建立自我但我们的内心可能仍然缺乏持久的稳定或平静。意识本身可以抵消自我化的力量,而自我不是永恒不变的。
生气
在遇到令你恼火生气的情况时,观察自己的反应,这些时候都是用正念做实验的好时机。将正念看成一口锅,把你所有的感受都放进去,感受它们,任由它们慢慢熬煮,提醒自己不必立刻对它们采取任何行动。
做父母也是一种修行
可以将每个婴儿看成一个小佛陀或小禅师看着空投到你生活中的诗人正念老师。养育孩子的18年真的是需要克服非常多的困难。而这些磨难不是养育或正念修行中的障碍,它们就是修习。父母必须时不时的获取其他能量来滋养自己,外在的支持帮助,有伴侣朋友或其他一些关系上也可以从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里获得,而内在的支持和帮助可以从正式的冥想休息中获得。而孩子现在以及将来都只属于他们自己,但是他们需要关爱和引导才能充分发展。大音希声。父母是潜移默化的去影响着孩子。
正念是精神性的吗
从神话学的角度上精神的概念有种向上升华的特性很多时候,有小部分是直接体验但更多的是虚妄的想象。超脱之念有时是一种逃避可以使人愚妄。而禅宗强调要回到原点,就像山禅的山不仅是巍然向上同时也是立足大地更是在风霜雪雨严寒酷暑中安之若素。岩石象征的是灵魂而不是精神,它的方向是向下的,而灵魂之旅的方向从象征意义来讲也是向下的,水也是灵魂的象征,它也体现着向下的特征。灵魂感悟植根于多样性他以复杂和模糊个别性和真如为基础。而成熟的人就体现着灵魂与精神向上与向下物质与非物质的和谐统一。冥想修行本身就是见证这段成长和发展之旅的镜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