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芳华》,一部让人伤感的青春往事回忆录。
回忆往事,总是让人唏嘘不已。虽然主要生活场景是七十年代,但是这部影片还是把我带入了那个时代,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青春年华——美丽而感伤。
那个年代的年青人,现在应该是六十岁以上了吧。作者在用这部影片向他的那个时代,他的那些同龄人,他的战友作交待,是在向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青春告别。
这部影片用的是第三人称,是比较特别的一个角度。讲述者小穗子,她是亲历者,但并不是电影的主人公。她在说一个别人的故事,因此会有旁观者的效果,偶尔的旁白会让人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让人能够跳出影片中强烈的氛围环境,稍微理性的看待这个故事。
看过电影,故事中哪个场景让你印象深刻?
当我回想这个故事,有一个场景让人唯美又伤感:文工团解散后,刘锋回到文工团站在排练室里,虽然是空荡荡的教室,却分明看到阳光穿过窗户,洒在教室里。青春年少的他们在那里弹琴,吹号,跳舞。温暖的阳光,洒在他们充满青春活力的脸上,打在那色彩鲜艳的服饰上,伴随着他们矫健的身体跳动,那熟悉的音乐在耳边回响——这就是他们洒下无数青春的汗水,泪水,留住青春记忆的那个地方。
人的记忆中总有一些片段,深深地刻在那儿。那些细节,那些情绪,那些氛围,真实而又强烈。
每个人在回忆自己的青春时,都是会感叹不已。但是这个故事打动人心的地方在哪儿?
我想可能是真实吧。对那个时代的反思,有不同的声音。特别是所谓官方的说法对普通人的影响特别大,让人们记住了意义和观点,而忽视了那些活生生的人的存在。电影抛开宏大叙事,只是营造出一个背景和气氛,而把关注点放在了个人身上,深入到人性的深处,从人性,从欲望的角度去探索个人命运的发展轨迹。这正是那个只有集体,没有个人;只有理想,没有欲望的时代,最需要反思,需要挖掘和记忆的。
“学雷锋标兵”是那个时代人所尽知的,对普通人而言它可能只是一个概念,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但是影片中的刘锋,颠覆了我们的印象。原来学雷锋标兵中并不都是假积极,为了升学提干装出来的,而真有那种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好人。而且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是一个有欲望的人,而当他把这种欲望展现出来的时候,带给他的是毁灭性的打击——因为雷锋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啊,怎么会有这些肮脏的想法呢。这是那个时代对人性的扭曲。
影片中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是何小萍。和刘锋一样,他们是一般人看来应该被嘲笑的对象,因为他们和大多数人不一样。一个是不食人间烟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活雷锋,另外一个是满身臭味,经常被别人欺负的女孩子。何小萍不仅有生理上,也有心理上的问题,是生活中的弱者。偷战友的军装去照像,装病不上场演出,从这些事本身看来,都是应该被谴责,她都有问题,但是谁又真正去了解她,听听她的声音呢?而正是她,在刘锋被发配去伐木,只有她一个人去帮他整理行装,为他送行。因为她感受到了刘锋的善良:长期不被善待的人,最能够识别善良。
作者以悲悯的心,为他们说话,抛开一致的偏见,看到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真情,善良,正是那个年代大多数人所没有的。
这正是影片对那个时代的反思,对人性的反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