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
千古词帝李煜的亡国词,古今第一,千古第一,无人能出其右,是因为他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国破家亡的恨……
一首虞美人则成为了他的绝命词,被北宋太宗皇帝赐一杯毒酒鸩杀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李煜是被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赵匡义、赵炅)谋杀的。
公元978年8月13日(农历七夕),当李煜在其42岁生日那天与后妃们聚会,写出脍炙人口的《虞美人》时,宋太宗读《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与“故国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后大怒,赐毒酒毒死李煜,又虚情假意封李煜为吴王,以王礼厚葬于洛阳邙山。并请原南唐旧臣为李煜写了墓志铭,自己也特诏辍朝三日,以示哀悼。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
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节选自百度百科
李煜从此也算得以解脱,不在遭受人世间的痛苦,而那从帝王富贵之乡,一下子跌落谷底的痛苦,也唯有后主能感受亲身。所以王国维说后主词“由伶工之词变成了士大夫之词,境界始开”……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浣溪沙》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玉楼春》
从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帝王之家,嫔妃宫娥环伺的富贵温柔之乡,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破阵子》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令》
鲁迅先生说观察一个文人、作家一定要对比的关照,比如陶渊明他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幽情,但同时他还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热血志向。所以归隐是无奈,而猛志固常在,想建功立业才是初心……
而后主,我们则综观他42年的短暂人生,从他人生的前后词风以及词句中就足可见这天上人间的巨大打击及对人的摧残!
无帝王志,而勉为其难在其位,而又长于妇人之手,深宫之中,他又几曾识干戈呢?
战争的残酷、惨烈,岂是一般文人墨客所能感知的呢?
何况,赵光义又是一个“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人。所以结局已然注定。历史的进程还在演进,而这种悲剧性的国破家亡,“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千古悲剧则是反复上演。之后的北宋靖康之耻辱则是宋徽宗被金人俘虏,历史则是报应轮回似的循环往复……
正如晚唐诗人官场不得志的杜牧的那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似曾相识的故事,而历史中的剧中人则无可奈何的悲欢离合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演之。
是的,杜牧也只有在官场不得志的时候寄情山水,怀古抒情,最后悲剧而无奈的喊出:“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十年的蹉跎,他的志向是出将入相,建功立业,而其结果也只能是赢得佳人一笑,青楼梦好。
而更可悲的李商隐,则在牛李党争中迷失自我,不知所措,而自己又中年亡妻。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理解了作者的生平,我们再进入到他的作品则不难理解他。
诗歌和诗词都一而再的将不得志、郁郁寡欢甚至是可悲可泣的人生际遇,通过他们精炼的文字,字字带泪的呈现给了我们后人,这是一笔巨大而丰富的精神财富、历史档案、生动故事,在他们的诗文里,我们虽无时光机,但我们却有了穿越千年的平台,完成了与千百年前古人以心换心的升华,到底意难平……
——力 2023年9月15日 周五 癸卯年八月初一
网友评论